跳到主要內容
:::

永昌堂暨浯陽小學校

永昌堂暨浯陽小學校
陽翟「永昌堂」首建於明宣德年間(約1435),為陽翟陳氏信房前房之小宗祠堂,初建時為傳統閩式一落二攑頭形制建築。嗣後數百年間,宗祠歷經兵燹,幾經修葺,其中一次為清光緒30年(1904)由鄉人修建。直至民國20年代(1930s),印尼華僑陳仲厚經商有成,獨資重建永昌堂,建造所需費用則託付予陽翟族人陳伯體、伯札。至印尼發展的陳仲厚因受西方文化之洗禮,欲加入西方建築元素,遂攜帶設計圖返回金門,將已進行至一半之重建工程部分拆除,故此獨具風格、中西合璧之宗祠於民國24年(1935)完竣。隔年,右側興建之五腳基護龍亦竣工,是為「浯陽小學校」,整體總工程經費共計一萬二千銀圓,皆由陳仲厚資付。
陳仲厚(1869-1949),又名陳厚仲,金門陽翟信前房三房人。清光緒年間(1890末)首赴荷印群島謀生,然無功而返。清光緒34年(1908),陳仲厚帶著時年13歲的長子陳川流再度前往南洋,落腳於當時貿易繁榮的印尼邦加檳港,經營胡椒園,店名為「裕發號」。初期向當地人收購胡椒銷售至新加坡,財富積累後則購置土地,自行栽產。約至民國20年代(1930s),陳仲厚已成為邦加檳港數一數二之胡椒園主,而後被譽為「檳港第一」。陳仲厚為鄉里族人及華僑社會貢獻甚多,包含同安陽翟小學校創校(並成為該校永久校董)、金門穎川陳氏大宗祠協助修建、獨資重修永昌堂等。同時亦積極參與海外僑社活動,捐輸新加坡及印尼等地之華僑社會,並出任邦加島檳港中華商會主席之職,並熱心於黨國事務,於民國38年(1949)辭世於檳港。
永昌堂於民國24年(1935)竣工,五腳基護龍「浯陽小學校」亦於民國25年(1936)完竣。陽翟文風鼎盛,聚落內皆有私塾教育,浯陽小學校落成後便改以此處教學,此外,學校亦是居民休憩聚會之地。民國30年至34年間(1941-1945)永昌堂曾一度遭日軍占用。民國38年(1949)後,永昌堂及浯陽小學校皆為國軍占用,作為師部指揮所,並於周圍築2公尺高之鋼筋混凝土圍牆,禁止居民進入,直至約民國60年代始拆除。浯陽小學校於民國47年(1958)併入安瀾國校,同年八二三砲戰爆發,遂將永昌堂暨浯陽小學校改為簡易醫療站。後由政戰隊進駐,為政戰隊及衛生連共同使用之空間。直至民國83年(1994)國軍撤離,建築閒置至今。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