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後豐港洪旭古厝

後豐港洪旭古厝
洪旭(1605-1670),字弘藎,號念衷,金門後豐港人,南明時期之武將,一生戎馬倥傯,輔佐鄭氏三代,於經商、征戰、輔君治國皆屢建功績,連年加官晉爵。

洪旭初為鄭芝龍部將,明隆武元年(1645)受隆武帝封忠振伯,後以治軍嚴謹,受鄭成功所重,明永曆9年(1655)為鄭成功委任為戶官,同年加任水師右軍。明永曆12年(1658)鄭成功北伐時,以洪旭兼理兵官;明永曆15年(1661)鄭成功東征臺灣時,洪旭受命駐守廈門,輔佐世子鄭經,後因留守有功,升為中提督,又授封太子太師忠振伯。明永曆24年(1670)因積勞日久病逝,誥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傅兼太子太師忠振伯。

洪旭文武皆備,於鄭成功屢次向外征戰時,倚為安定後方、支援前線之將領,駐守政治、軍事與商貿要地之金廈地區,突顯金門、廈門之重要戰略地位;鄭經於臺灣主政時,提倡文事、武備,主理興造船隻、採購武器、鑄造錢幣、創立學堂等建軍治國之事,且深謀遠慮,重視邊境防禦,建言於澎湖立壘鎮守。

憑藉突出的軍事與經貿才能,洪旭曾活躍於十七世紀東亞海上貿易,駐守通商港口、負責米糧運送,以及興造船隻遠赴各國展開通商等重要工作。駐守廈金二地期間,除保家衛民外,亦以建祠、築房、修譜、修祖墳等回饋鄉里,並大力捐資修建地方重要廟宇、名勝古蹟,如太武巖寺(今海印寺)、孚濟廟(今牧馬侯祠)等修葺,皆由洪旭為首倡議,號召地方仕紳共同為之,顯見其貢獻及影響力。

後豐港洪旭古厝,落成年代尚無史料記載,推論為明隆武元年(1645)時洪旭受封忠振伯後興建,同時期計興建三座三落大厝於後豐港,洪氏宗祠居中,南側大厝供自家子嗣居住,北側大厝則分予其弟洪暄及洪曦。後豐港洪氏宗族以洪旭之後裔傳衍人數最多,並以其出仕燈號「滄江義門」為支派燈號。此外,族人多於宗祠周圍擴建房舍,經年累世集聚之下,奠定了現今後豐港村落形制。

洪旭古厝歷經多代繼承、傳世至今,三落大厝計曾有八戶使用人同時居住。民國38年(1949)後,大廳與後廳曾遭國軍佔用為住所,洪氏家族與部隊同住數年。民國60、70年代(1970-1980),因建築空間不敷使用,洪氏家族陸續於村內或外地建新厝而遷離,古厝則長年閒置至今,僅維持祭祀功能。民國90年代(2000s)後,中落左大房前後打通,作為陶藝工作室使用。

建築自十七世紀中葉興建以來,修繕歷程並無書面記載。而以木構造風化損壞線與長年為經修繕的狀態論,主要木作保守估計為清代中葉以前,甚至可能為創建初期之原物。歷經數百年仍能大致維持,極為罕見並具高度價值。整體建築牆體、木構造無大規模增改建情形,而因屋頂嚴重受損,故民國91年(2002)將第二、三落屋面之木桷仔、屋瓦等傳統構造改為鋼浪板,其餘如部分攑頭屋面亦改為鐵皮屋頂。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