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二結圳

二結圳
二結圳的歷史沿革
萬長春圳源起清領時期東勢清水溝堡,當時長慶源圳圳戶林金興、陳奠邦與邱吳成圳圳戶邱德賢、吳國珍等,因二圳戶所開水圳為同一圳頭水源。每逢乾旱之際,未免有競爭之虞,且一源分二圳,歷年工資耗費龐大,因此二圳戶經議妥於嘉慶十八年(1813年)共合為一,共同換立圳號「萬長春」。
萬長春圳為五結圳、二結圳(舊稱三結圳)、四結圳之總稱,源自清水溝堡、清水溪及附近湧泉。民國42年6月因水源逐漸枯竭,為充沛灌溉水源,台灣省農田水利會於歪仔歪(冬山鄉柯仔林)設施萬長春圳渠首工、及其附屬工程。並自安農溪導入水源,經溪底涵洞(615.3公尺)穿越廣興溪,出羅東仁愛里(羅東運動公園附近)二結圳在此與五結圳、四結圳分支,流經羅東復興里(復興橋)後進入大二結地區。早期二結圳水源清澈,除灌溉外為兩岸附近居民提供飲水、浣衣、洗滌、蘊育稻苗、水牛泡水、孩童戲水等空間,在當時的生活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於兩岸護堤均由圓石砌成,水中也有相當豐沛的魚蝦與生物,釣魚、抓蝦、摸蜆,都成為附近兒童的共同記憶,甚至二結圳還提供了居民年老壽終的「請水」(入殮前一項民間習俗)儀式空間。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