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番學堂遺構

番學堂遺構
番學堂為劉銘傳所設,原為撫番開墾、義塾教育的延伸:「設番學堂於臺北府治,擇土目之弟而教之。一道同風。漸革頑陋。其不服者則移師討之。剿撫並用,可謂能得其宜矣。」除了臺北番學堂外,還有恆春縣義塾、鳳山番學堂、阜南義學、頂破布鳥莊番學、巒大社番學、楠仔腳蔓社學堂等處,都是劉銘傳設立學堂以施教化的實政之一。
臺北番學堂設立於光緒16年(1890)3月,與西學堂遷移至現址所在同時,為相關設施最晚設立者。番學堂的教育,以臺灣原住民孩童為主要教育對象,並聘請羅步韓、吳化龍、簡受禧三人為學堂教習,教導原住民學童習字、讀書及官話。
這些教育設施,於1891年劉銘傳去職後陸續廢止。儘管番學堂遭廢,然而番童教育仍於城內天后宮內持續進行。連橫《臺灣通史》道出了當年西式教育短短三年從設立到廢止的感嘆。廢止後的西學堂、番學堂,則改為釐金局、鹽務總局繼續使用,直到1895年日人治台以後。
番學堂以主堂及前方左右兩學舍組成,該棟建築較西學堂主堂建築規模稍大。因此,日本領台初期,先作為總督官邸、旅團司令部,以及後改制的守備隊司令部便權設於此,日治後期,再因其曾作為乃木希典總督之官邸,而將其更為「乃木館」使用。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