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西螺廣福宮

西螺廣福宮
據清文獻《雲林縣采訪冊》記載:「廣福宮在街南。 中座合左右廊共七間。前座祀聖母、後座祀觀音。 乾隆二十五年本堡紳董捐建,同治十三年職員廖振 元等捐修。」具體載明該宮於乾隆25 年(1760 年)創建,並敘述其規模。故以現存文獻所載 「…乾隆二十五年本堡紳董捐建…」即清乾隆廿五年(1760年)為西螺廣福宮創建年代。
第一次整建重修時期:.
清嘉慶十七年 (1811),由福建省延建汀紹道 李華封暢議,原建築規模不敷使用遂擴建為二進,使廟宇更加廣大莊嚴;早期民生不易,廣福宮能擴展規模,仍靠主神天上聖母老大媽神威庇佑方能成事。
第二次整建重修時期:
清同治十年(1871 年)臺灣遭逢強震,廣福宮建築因震害傾圮毀壞,由五品銜欽加陞銜布政司理問廖振元擔任主事,主持本次大規模整建重修,除了整建前後殿,並於龍虎兩側增設廂房,同治十三年(1874 年)完成重興。
目前廟內保留的兩方古匾,「英靈保赤」與「慈雲廣佈」 匾,匾同署名「街庄主首事仝 眾弟子等立」,表述當時街庄信徒共同捐建廟宇,衷心祈求媽祖護佑生靈,亦可看出信仰圈已不僅於西螺街,包括道周遭的“庄”。此外,現存於廣福宮內清光緒元年(1875 年)的「西螺廣福宮天上聖母」石香爐 ,為臺灣現存清時期最大石香爐,其他如牌記、神轎等,亦可見其完工及購置供器等歷史。
第三次整建重修時期:
日治時期昭和 11 年(1936 年),廣福宮正董事詹福壽、陳利水、林朝魁等數位眾首事共同發起勸捐 整修,預算逾三萬圓,向臺南州提出「改築許可申請 書」並經認可,歷經三載至昭和 13 年(1938 年) 廟宇整建完竣,為面闊五開間,前殿(三川殿)、中 殿(正殿)、後殿三進,左右廂房之格局,龍邊左廂房前並設有盧亭。
此次昭和 11 年重興與前次修建已逾六十三年,亦留下「廣福宮重建牌記」兩方石碑,分別嵌於三川殿小港間龍虎牆堵上以見證歷史;特別的是其中兩殿使用十根臺灣檜木柱,大木、小木雕刻、彩繪、剪黏等更是禮聘國寶級匠司前來施作,奠定廣福宮為臺灣民間藝術殿堂之一。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