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陳悅記祖宅(老師府)

陳悅記祖宅(老師府)
陳悅記祖宅(老師府)所在之大龍峒,早期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其中一支的聚落,其社名在荷蘭時代以Pourompon 表記,至清領初期則用漢字寫做巴琅泵或大浪泵。隨著18世紀初漢人開始大規模墾拓臺北盆地,大浪泵逐漸有漢人落腳定居,1742(乾隆7)年由同安籍的居民返為故里,迎回白礁鄉慈濟宮的分靈,確立當地漢人的信仰中心保安宮。1803(嘉慶8)年,由同安人合資的「金同成」公號於保安宮邊興建了南北各22間的店舖,形成計畫性的市街「四十四坎」,即大隆同街之雛形。
1807(嘉慶12)年,與街上居民同屬同安人的陳悅記家族,興建大厝於大隆同街西邊的港仔墘。陳家科名輩出並致力於文教,造就大隆同文風鼎盛,而有「五步一秀,十步一舉」之美譽。為彰顯地方之文風形象,故由聚落東側的龍峒山(今圓山)之名,衍生出大龍峒之雅稱。
根據《登瀛文瀾渡台始祖族譜》之記載,陳悅記家族的祖先在福建泉州同安登瀛的開基可追溯至宋代,1260(景定元)年正月1 日出生的陳均用為其一世祖。至清領初期,其十二世陳炳望遷居灌口,亦即族譜所記之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安仁里十五都登瀛社灌口保灌口墟大井腳。炳望五子陳埰海(字文瀾) ,生於1745(乾隆10)年2 月4 日,1780(乾隆45)年36 歲時隻身來臺,卜居淡水行醫為生,是為渡臺始祖。其後,長子陳遜言、次子陳遜朗、三子陳遜陶也先後於1788(乾隆53)年20 歲時、1799(嘉慶4)年25 歲時、1800(嘉慶5)年20 歲時陸續來臺營生。
當時臺北的大龍峒是同安人聚居之處,長子遜言在1807(嘉慶12)年興建大厝「公媽廳」於港仔墘,此即陳悅記祖宅之起源;次子遜朗在1810(嘉慶15)年興建公厝於瓦筒厝;三子遜陶原居中庄子務農,至1874(同治13)年,由其長孫陳植柳(即舉人陳樹藍)興建陳謙記公厝於現今之酒泉街。
陳遜言因善於經商而累積了大量的財富,並創設了陳悅記公號,故族人稱之為「賺錢祖」。居於港子墘的陳氏一族遂成大龍峒的豪門殷戶之一。致富後的陳遜言仍事親至孝,扶持手足,且樂善好施,熱心文教,《淡水廳志》列傳中有其行誼之介紹。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