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月眉厝龍德廟

月眉厝龍德廟
月眉厝龍德廟位於草屯鎮碧峰里(月眉厝)碧山路1158號,建於清乾隆58年(1793),於民國74年(1985)11月27日,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月眉厝位於貓羅溪東岸,今南投縣草屯鎮碧峰、碧洲二里。根據《草屯鎮志》所載,清雍正年間,有漳州府南靖縣和溪林永觀派下墾戶林師佑者,渡臺墾荒於嘉義梅山崁頂地方,後來率族人北遷,入墾{溝仔墘},其兄弟分別散居於貓羅溪東岸,創建家族血緣聚落,成為草屯四大姓之一。林姓先民入墾草屯後,子孫繁衍,其林守勤派下之大長房、七房、六房等三個房奉祀關老爺,有「關老爺公田」。林守玉派下之塘房、白鬚房、文房等三個房奉祀觀音媽,有「觀音媽公田」。舉凡月眉厝龍德廟、昭樂軒和林氏家廟的開支,均由上述兩者平均分攤,稱為 「兩平公」,此二派下之六房頭即所謂之「六腳頭」。
林姓先民自福建漳州府南靖縣遷臺時,攜帶原鄉南靖縣龍騰宮保生大帝之香火,以保平安。根據林黃河先生的說法,林姓先民徙居月眉厝後,於清康熙6年(1667)2月起陸續雕刻保生大帝神像供奉,其後並醵資草創簡陋小祠於北投山麓(俗稱柴梳山)。不久,即因貓羅溪水患,前埕供奉保生大帝祠宇崩塌,故將小祠遷回月眉厝內,即今廟口與漬間巷口之古榕處(舊廟地)。其後因信徒日增,乃於乾隆五十年代,始由六房 林浸捐獻毗鄰小祠之土地,遷於現址,於乾隆58年(1793)11月峻工。奉祀保生大帝之龍德廟,由林姓宗族所建,為草屯林姓宗族之主要寺廟。
龍德廟與地方息息相關,為庄民之信仰與地方自治中心,境內各庄之諸項事務,向由「六腳頭」集思廣益後,再交付各庄、里去執行。例如同治初年戴潮春亂時,庄民以龍德廟為中心,在林春祈(錫爵)的率領下,為保庄而禦賊,保全了附近庄民之生命財產。又其時,北勢南洪姓家族響應「戴潮春之亂」,清同治3年(1864)11月,臺灣兵備道丁曰健率軍進勦,途經月眉厝龍德廟,曾祈勝於本廟,亂平,丁道獻立「刑期無刑」匾。
龍德廟為單進三開間式傳統廟宇建築,寺廟內除奉祀主神保生大帝外,配祀關聖帝君、觀世音菩薩、天上聖母,多年來不僅是宗教信仰中心,經查曾設有曲館、學堂、練武場等,對陶冶身心、傳授知識、安定民心,功能至大。在廟左側立有「泰山石敢當」,設有香爐敬拜,與大榕樹同被列為古蹟,立有碑文廟史於廟埕榕樹下。民國48年、49年「八七」、「八一」大水災,貓羅溪自溪州決口,全庄六百戶左右房屋全被沖毀,龍德廟亦不能倖免,只存中殿。當時很多庄民紛紛攀上廟前之古榕樹而幸免於難,因此古榕樹成為庄民之救命恩人。民國70年(1981)公路局為拓寬碧山路,需拆廟南廂及砍廟埕南側之古榕樹或遷移榕樹。由於里民聞悉紛紛反對,經陳情護樹到底之精神,終使廟之南廂及古榕樹獲得保留,並於民國73年(1984)增建老榕樹小祠,供里民膜拜。
龍德廟於清嘉慶8年(1803)曾稍事修建。清道光29年(1849),再由總理六房林文梅、塘房 林水汴、鬚房林永讚等三人首倡,由庄民醵資重修,於清咸豐元年(1851)峻工。日治明治31年(1898)7月,貓羅溪洪水氾濫,護廊塌毀,於日治明治37年(1904)林月明、林憨兩人倡議,由庄民集資修復。二戰後,於民國41年(1952)、民國46年(1957)再由庄民醵資重新整修。完成正殿後隨即遭遇48年、49年之「八七」與「八一」水災,護廊塌毀,庄民損失慘重,重修因而中斷。民國51年(1962)後,又歷經多次重修,於民國66年(1977)峻工,完成龍德廟之現貌。
目前廟內保存有清咸豐元年(1851)之「真元壽世」匾,以及清同治3年(1864)12月之「刑期無刑」匾。另外,還保存有清同治12年(1873)打造之石香爐,上鐫有「保生大帝」「龍德廟」,以及龍德廟遷現址後,聘請大陸師父雕鑿之大小神轎各一頂。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