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後浦頭黃卓彬洋樓

後浦頭黃卓彬洋樓
黃卓彬(1870-1939)在清同治9年(1870)出生於後浦頭,民國28年(1939)在印尼峇眼亞比逝世,後輩們尊稱其為「彬伯公」。黃卓彬於婚後即偕同族人下南洋發展,落腳於印尼峇眼亞比,初始以販售豆腐為業,獲得利潤後便儲蓄並購置土地,最後以經營橡膠園生意致富,並在印尼峇眼亞比擁有整片橡膠園地,園名稱為「恒源園」。除了自家的產業經營外,黃卓彬也投資新加坡「恆美貿易商行」,透過逐漸累積的財富,遂能於民國9年(1920)返金,將原本在汶水溪畔的一落四攑頭傳統建築改建為洋樓,而對建築的構想僅希冀能夠興建一棟「堅固」的洋樓且無需過多華美之裝飾,顯示了黃卓彬務實且質樸之性格,洋樓終於民國12年(1923)竣工。
黃卓彬洋樓落成後,由其母親、曾祖母以及妻子呂瑞娘、長子黃朝榮居住,黃卓彬則重返印尼營商。直到民國26年(1937)日軍侵犯金門,黃卓彬家族遷出洋樓前往印尼避禍,此去黃卓彬及其家人就從未再重返洋樓,一直到其孫奕啟、曾孫女瑪莉回金門尋根,始得重謁祖先故居。
佔領金沙地區的日本軍隊遂將洋樓作為日本海軍之士官宿舍,洋樓迴向與攑頭之屋頂平台作為操練場所,直至民國34年(1945)抗戰勝利,日軍撤離金門。民國38年(1949)大批國軍駐紮在金門,原先暫居洋樓的黃氏家族長輩則遷出,將洋樓讓與國軍使用,軍隊便將洋樓規劃為野戰醫院。古寧頭戰事稍緩之後,洋樓除了仍為野戰醫院使用外,也提供聚落居民簡單醫療服務,至軍醫院興建完成後,野戰醫院於民國44年(1955)搬離洋樓,爾後陸續有國軍步兵團、營級指揮部、水鬼隊、通信部隊進駐,至民國52年(1963)國軍撤離後閒置,民國54年(1965)始洋樓陸續借予親族及友人居住使用。黃卓彬洋樓於民國92年(2003)登錄為歷史建築,民國108年(2019)指定為縣定古蹟,今日建物外立面仍保留了當時反共精神標語之泥塑,呈現了金門20世紀前期洋樓之特殊歷史價值與藝術特色,為後浦頭聚落代表性的洋樓建築。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