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新埔蔡屋暨蔡蔭棠故居

新埔蔡屋暨蔡蔭棠故居
建築興建史、使用變遷史
「新埔蔡屋暨蔡蔭棠故居」位於新埔鎮和平街巷弄內,於十九世紀末是由蔡景熙建造,稱為「懷德堂古厝」或「濟陽堂」,也是為日治時期臺灣畫家蔡蔭棠故居。蔡屋為合院形式,包括左橫屋的蔡氏宗祠、木構磚造的住宅與門屋部分,整體融合了漢式建築元素和日治時期和洋混合的建築風格。
目前蔡氏宗祠的左橫屋僅存三分之二,留存的建築裝飾元素如泥塑、彩繪和門窗石雕等,仍能顯示出製作匠師的精湛工藝。此外,在住宅部分,建築呈現日治時期洋式風格,外觀為仿石質感,內部則採用日式座敷設計,反映了當時仕紳間流行的日式居住文化。而在門屋部分則混合使用了磚造、西式柱身和歇山頂等東西方建築語彙,展現了新舊建築風格的融合。

建築相關之人物事件歷史
新埔「蔡屋」是出身自新竹新埔仕紳家族的畫家蔡蔭棠(1909-1998)故居,蔡蔭棠曾於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期間接受鹽月桃甫的指導,並於昭和七(1932)年入京都帝國大學經濟部就讀。返臺後經常往返於臺北、新埔兩地從事教職並經營家族事業。早年擅長以印象派、野獸派等光線、色彩風格創作,曾多次獲選全省美展、省展、臺陽美展等,他也常以新埔街頭為題,是當時紀錄鄉土風景的重要畫家之一。
於清道光年根基於新埔的蔡家,至今仍對新埔地區的社會、文化、民生等公共事務有著卓越貢獻,使得新埔蔡屋在地方發展史上有其代表性。

建築場所精神價值
日治時期以來蔡家積極參與新埔地方公共事務,而蔡蔭棠亦為臺灣重要前輩畫家,使得蔡屋的保存在地方發展與美術史上皆具有多重意義。而蔡屋的建築風格,展現了傳統漢式與和洋風格的融合,合院形式亦可見不同時代建築風格的變化過程,具台灣建築史之價值,亦反映了日治時期仕紳生活起居文化受統治階層帶來的新風尚影響。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