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 (新社香蕉絲工坊)

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 (新社香蕉絲工坊)
位於花蓮縣豐濱鄉的新社社區,是現今噶瑪蘭族人口最多的聚落,儼然成為噶瑪蘭族復興文化的重要基地,在眾族人的努力下,透過獨特的祭典與語言文化,確立本身明確的民族特性,終於在2002年成功正名成為臺灣第十一族原住民。循著臺11線南下方向43.5公里處右轉,第一間房子便是「新社香蕉絲工坊」,是全臺唯一復育香蕉絲文化的基地。
 

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收藏著馬偕博士的文物,其中一件是噶瑪蘭族的新娘裙,是當年族人送給博士的禮物,學者從拍攝的照片裡抽絲剝繭慢慢拼湊出線索,才慢慢解開香蕉絲編織的秘密。
 

香蕉絲製作過程雖然繁複,但四季皆可取材,比起季節性生長的苧麻是更為穩定的來源。巧手的噶瑪蘭族人,砍下香蕉樹莖幹,去除外層老化及內層容易斷裂的部分,每次約可取得六片,接下來要經過刮絲、晾曬、分線、接線、捆線的步驟後,才會開始在傳統的地機上,進行整經與編織。從精巧的織紋上,能看出香蕉絲別於其他材質編織的細膩與噶瑪蘭獨有的圖紋意涵。
 

噶瑪蘭族人會將香蕉絲製成各式生活用品,包含織帶、蓑衣、或是鋪地曬榖用的織布蓆,堅韌的香蕉絲耐久實用。2005年成立的新社香蕉絲工坊,在產品開發上加入創新概念與設計元素,將香蕉絲以天然原料染色,使得傳統圖騰的呈現更為出色,並搭配異材質的商品設計,純萃香蕉絲編織而成的別緻小巧書籤、與布料結合的設計,例如相機背帶、名片夾、書衣等,要將傳統技藝織入現代生活。
 

若是來到花蓮豐濱,可以騰出兩個小時的空擋,來段噶瑪蘭部落的山海行程。由協會與社區合作推出的導覽活動,讓部落青年帶你重返石棺出土的現場,親身感受古文明遺產。特別的是,展示石棺的地方是一座六角涼亭,而涼亭座落於背山面海的高處,整個部落風貌盡收眼底。接著,來到工坊體驗香蕉絲文化,協會特別推薦「刮香蕉絲」的體驗活動,這道工序是整個香蕉絲前端處理材料的重點,透過自己的雙手體驗這有趣又辛苦的過程,更能深刻理解香蕉絲的得來不易與其文化深厚。
 

資料來源:工藝記.旅讀臺灣農村/社區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