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嘉義縣梅山鄉太平社區發展協會

嘉義縣梅山鄉太平社區發展協會
【茶與陶,萬綠叢中一點紅】
 

沿著阿里山一六九縣道進入嘉義縣梅山鄉,經過三十六彎扶搖直上的蜿蜒道路,到達海拔近一千公尺的太平社區,沿路上每個彎道的考驗,總是讓上山的旅客更期待彎道後的風光明媚。雲霧繚繞、漫步在雲端的氛圍,與四周環繞著翠綠色的茶園,是個讓人卸下心防的小山城。
 

大約是在三十年前,太平社區的居民意識到家鄉得天獨厚的環境,土壤有機質豐富且高山溫差大,因此茶菁肥厚、醇厚回甘,所植茶種以青心烏龍及金萱茶為大宗。不僅是太平社區經過多年發展,梅山鄉境內的十八個村落皆有種植茶葉,總種植面積高達一千公頃,年產量約九百噸,是嘉義縣最大茶產區,也是阿里山茶最大產區,所產的梅山茶早已是高品質阿里山茶的代名詞。多年來,社區居民多以種植高經濟作物「茶樹」為業,為了提高居民收入並活絡山上氣氛,協會與居民同心協力帶動地方觀光產業,建設太平飯店、雲海飯店、三元宮休閒度假中心等觀光設施,並持續推展社區營造至今。太平社區因好茶與美景,吸引許多來自四面八方的國內外旅客上山體驗茶文化,讓太平不再只是阿里山旁的小社區。
 

太平社區因地處高海拔山區,除了好山好水的環境適合種植茶葉之外,獨特大自然景觀、傳統的人文歷史及在地產業文化,也是吸引許多喜歡深度旅遊的旅客上山的原因。因位於嘉義縣、深山區的入口,緊鄰阿里山國家公園,龐大的觀光前景讓傳統的農業經濟逐漸發展為觀光服務業,部分農作仍以孟宗竹、高山茶、檳榔樹為主。九〇年代因臺灣經濟蕭條波及觀光業,居民改以茶業、觀光雙軸並進發展,成功蛻變為精緻農村觀光業。為了讓社區的觀光發展能與茶文化結合,且具有整體性及永續發展,除了發展觀光,社區營造更注重生態保育、環境綠美化工作,以保有自然原始風貌。在經過多年居民熱情參與社造後,從自然、歷史、文化中得到啟發,互相扶持與共同成長,達成「自然生態資源保護」、「人文資源尊重與傳承」及「地方產業發展」之平衡發展。


為了保護生活的家鄉,也為了讓山區的生態環境得以永續,太平社區居民推動環保不遺餘力,嘉義縣第一個響應垃圾不落地環保政策便是在太平,且對象不僅為社區居民,還包括到梅山區旅遊的旅客,讓僅止於上山觀光的旅客也能和在地居民一起對環保產生共識,進而對社區友好的形成認同感。


【修窯後當煙升起,再次出發】


三年前太平社區因太平雲梯迎來觀光熱潮,雲梯的建造雖耗時不長,但一個社區的文化產業培養,沒有十年以上的經驗累積,是無法如此堅韌不拔的。太平社區因位處高山偏鄉地帶,保留了臺灣各年代特色民宅、豐富的生態景觀和多樣化的農產,在茶產業的基礎下,社區茶席陶器與老屋炊煙意象建立柴燒陶藝特色,讓觀光得以扎根;配上在地自然景觀,如太平雲海、日出和夕照之美,帶給旅客的感動更升級。
 

今年社區的柴窯因使用年限久已不堪負荷,在居民共同合力之下,完成太平柴窯修復,並學習到柴窯的保養維護技術,太平柴窯使用期限,因而得以延續。社區在修窯期間配合相關行銷宣傳,將太平社區的茶與陶帶下山、帶出國。日後窯修復完成後,工藝師將持續創作,並成立工作坊「一抹紅趣太平藝術創作空間」。透過空間展示學員的作品,具有太平特色空間建築成為太平新焦點,將安排蓋窯體驗活動希冀吸引更多人潮。良好空間規劃讓社區人才有場地可開創地方工藝產業,並結合在地美景促成山城柴黑陶體驗旅遊市場,加強農村工藝人才培養,後績希望能促進大坪柴窯營運發展,建構在地就業機會。


資料來源:2018在地工藝進化論(摘錄)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