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基隆燈塔

基隆燈塔
基隆燈塔坐落基隆港西岸,白米甕與仙洞之間的突出岬角上,稱之為「萬人堆鼻」,燈塔於明治32年(1899年)4月起工,為日籍技師大澤正業所建造,明治33年(1900年)2月24日竣工,同年4月1日點燈。

初建的燈塔一層四周為截去東、北兩直角的六邊形平面,做為發電機室及燈器倉庫之用,國民政府接收後,一度曾為海軍暫用,做為瞭望室。民國52年(1963年),因房舍老舊、屋頂損壞等原因,陸續規劃將舊有日式房舍拆除,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構造,呈現出目前所見的整體圓錐形塔身。辦公、機房、宿舍、廚房及值班室均改為二樓。備勤室屋頂沿襲 50 年代結構作法,將屋頂板結構與柱樑牆身分離,具有避震功能。一旦屋面損壞,可以獨立敲除、重灌或翻修作業。地下貯水池增為兩口,一個做為供飲用之自來水水池,另一個做為雨水儲水以供清洗牆面之用。園外倉庫及廁所一併加以改建,成為今日所見的配置。目前一層平面的室外地坪,仍留有部分紅磚犬走邊緣、水泥地面及排水溝遺跡。

早期塔燈採用第五等不動白光,為煤油燈外附折射透鏡燈器。大正2年(1913年),改用高壓乙炔瓦斯燈,昭和7年(1932年)改裝為交流電燈,民國45年(1956年)換裝現用之白紅連閃光燈,民國58年(1969年)改用四等電燈,民國78年(1989年),紅光變更為白光。
民國110年(2021年)2月20日公告指定「基隆燈塔」為基隆市市定古蹟。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