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原手工業品陳列館

原手工業品陳列館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南投縣草屯鎮中正路573號,它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治昭和10年(1935),在竹山地區開辦之「竹材工藝傳習所」。民國43年(1954)配合戰後發展需要,遷至草屯(中心現址),更名為「南投縣工藝研究班」。民國48年(1959)改為「南投縣工藝研習所」。民國62年(1973),臺灣省政府為發展手工業,提高生產力與品質,並配合中央政策,進一步擴大改制為「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民國49年至59年(1960-1970)開始全力往經濟建設發展的年代,臺灣省政府為有效開發人力資源投入生產,在謝東閔擔任臺灣省主席時,推行「小康計畫」,提倡「客廳即工場」,以回應行政院長蔣經國「人無一個閒」的經濟期望,並可養成國民勤勞、樸實的好風氣。遂成立手工業研究機構,希望在「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提高本省手工業製品的質量。民國59年(1970)臺灣省政府建設廳手工業輔導小組開始著手成立「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並聘請知名雕塑家楊英風先生擔任總設計師;楊英風再邀集貝聿銘建築團隊之彭蔭宣與程儀賢二位建築師共同設計,於民國63年(1974)開始興建,兩年後完工,再經過一年的籌備,於民國66年(1977年)6月啟用。這是當時國內唯一為公眾開放之大型全國各類型工藝品展示場所,兼具促進產業與發展觀光之功能,開幕後成為南投縣中潭公路上最著名之地標。198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臺灣產業經濟環境發展,政府實施匯率自由化政策,臺幣大幅升值,人工成本急劇升高,致使手工業產品出口成長趨緩,並逐漸開始外移、產業規模急劇萎縮,過去曾為支持臺灣經濟發展重要生產力之外銷工藝產業,1980年代後期漸趨沒落。因此,手工業研究所自1990年代起,旋即調整其業務內容,如:辦理工藝設計競賽、生活用品評選展、原住民工藝展、文化產業研討會…等,皆是從文化層次推動工藝產業之發展。 民國88年(1999),更名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隸屬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以推動臺灣工藝現代化創意產業發展及工藝文化美學推廣為重點工作,適值工藝產業朝向創意加值產業轉型之際, 為因應臺灣工藝文化與產業發展,自民國99年(2010)1月2日起改制為「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簡稱「工藝中心」。「陳列館」建立時正值臺灣手工藝產業蓬勃發展時期,除了外銷金額年年成長外,開幕後主要展出評選競賽優勝的工藝作品及工藝所研究試作品,也經常吸引工藝人及業者前來研究觀摩,更曾經接待過國際巨星、國王、總統、總理、州長、參眾議員等貴賓,對促進臺灣工藝發展與產品外銷產生了實質的影響。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陳列館」係建造於臺灣戰後經濟由農業進到工業化的過程中,推動全民參與經濟生產的過渡階段。見證了臺灣現今經濟發展前的艱辛歷程,且其擔負全國手工業研究發展與技術觀摩的地位特殊,影響普遍,具有紀錄當時時代發展的重大意義。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