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北埔姜屋天水堂(新屋)

北埔姜屋天水堂(新屋)
建築興建史、使用變遷史
北埔姜屋天水堂(新屋)為一堂六橫的合院建築。「天水堂」為姜家的堂號,新屋表示是在老屋之外另建的新夥房屋,當地人多以天水堂二房稱之。
姜秀鑾為金廣福墾號第一代墾戶首,子孫多居住在金廣福公館旁的天水堂,至日治初期人丁眾多,因此在明治四十(1907)年左右,由姜紹猷與姜振乾等人在老屋附近興建新的天水堂。到大正四(1915)年姜榮華(第三代墾戶首)、姜榮富二大房子孫分產時,新屋則歸二房榮富子孫居住,因之被稱為「天水堂二房」,以區別姜秀鑾創建之「天水堂大房」。
天水堂(新屋)原為一堂八橫的大規模民宅,聘請在地客籍匠師設計興工,為一座規模宏大且精緻的夥房屋。可惜左外二橫屋因關刀山大地震(1935年)後道路拓寬而拆除,現存一堂六橫屋規模外加一日式建築。更可惜的是在民國九十五年正堂失火,正身本體毀壞嚴重。
由於天水堂新屋是姜榮富一脈的公廳,與北埔開墾、發展歷史密不可分,且建築融合了客、閩丶日式的建築結構技術與住宅文化,為多文化載體,極具時代特色。故於民國一一0年指定為古蹟。

建築相關之人物事件歷史
姜氏家族來台祖姜朝鳳,乾隆二(1737)年由廣東省陸豐縣來台,先在新豐落腳,後代往九芎林庄發展,發展至第四代姜秀鑾成為當地領導人物。
清道光十四(1834)年冬,基於防番與開墾雙重理由,淡水同知李嗣鄴示諭客籍的九芎林總理姜秀鑾與閩籍新竹西門總理林德修,招募二十四股,合作設立「金廣福墾號」,進行北埔一帶的開墾與隘防工作,歷經四代墾戶首至清末裁隘,前後約五十年,開闢廣大山林田野,其範圍包含北埔、峨眉、寶山三鄉鎮,故稱為金廣福大隘。

建築場所精神價值
北埔姜屋天水堂(新屋)為金廣福墾戶首姜家於日治初期所興建的家族夥房屋,現存一堂六橫格局,且在建築結構中對待客空間之規劃,如過廊、天井山水造景、客房客廳、待客茶水間等設置,於台灣漢人傳統合院建築中極為獨特少見。
天水堂正堂雖曾遭祝融,但大部分建築構材仍獲保存,殘存之木雕、彩繪、剪粘、石雕、交趾陶等匠藝精美,橫屋天井山水造景、斗子砌牆、屋頂等傳統建築構造及施工技術,表現當地匠師技藝。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