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新時代大登臺 – 日治時期新劇運動浪潮

新時代大登臺 – 日治時期新劇運動浪潮
新時代大登臺 – 日治時期新劇運動浪潮
日治時期戲劇在十九世紀末受到來自西方的文藝思潮與近代社會文明影響,開始展開新式戲劇的嘗試。這種稱為「新劇」的新式戲劇,由臺灣留學生從日本、中國引介至臺灣,是相對於傳統戲曲「舊劇」而生的名詞。因此,為了表現新劇的「登臺演出」及「登陸臺灣」的雙重意涵,本展覽命名為「新時代大登臺」。
從事新劇活動的是一群關心社會的知識分子,從中國、日本學習戲劇教育與劇場活動,成為推動臺灣新劇的重要動力。臺灣新劇運動者當中,有的是信奉無政府主義等初期社會主義的青年,有的是地方仕紳,有的是留學生,其中大多數是臺灣文化協會成員。他們將新劇視為文明的象徵;為了提倡「新」,必須徹底反對「舊」,因而大力批判舊劇與舊文化,但因為戲劇條件的不成熟,以及殖民政府的取締干預,並沒有發展出成熟的戲劇形式。
當時的新劇劇團缺乏專業編導演,演員未受過嚴格訓練,演出活動因具反日抗議性格,經常受殖民政府取締檢束,大多數的劇團存在時間皆不長。臺灣新劇運動在時間上延伸到戰後的兩、三年,但整個活動力與影響,主要限縮於1920年代,戰後不久即因政治環境而無發展空間。
這種看似以「失敗」收場的新劇,到底具有什麼意義?就日治時期臺灣而言,它的意義在於知識分子欲將理想付諸實踐的過程,以及對於臺灣人自我認同的啟蒙效果。再者,文化劇團以啟蒙大眾為目的,特別重視下鄕巡迴演出,帶動全島性新劇風潮。對照當今戲劇資源集中於臺北的現象,日治時期文化劇早已透過實踐將新劇資源帶到偏鄕,其眼光相當先進。
臺灣戲劇史羅列眾多新劇人物姓名,我們能辨識的只有寥寥幾人;即使識得某人,也對其演出活動不甚了解。這些人和事就像發出細微光亮的流星,在日治時期政治低氣壓的夜空中努力展演,遠方的我們只看到它們悄然滑過。本展覽收集流星的故事,告訴大家一場曾經在日治時期臺灣發生過的、承載著理想與浪漫的新劇運動浪潮。

相關活動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