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新社區大南社區
{% if typeName %}
類 別
{{typeName}}
{% endif %}
{% if level %}
種 類
{{level}}
{% endif %}
{% if registerDateValue %}
公告日期
{{registerDateValue}}
{% endif %}
{% if name %}
名稱
{{name}}
{% endif %}
{% if cityName %}
縣市區域
{{cityName}}
{% endif %}
{% if address %}
地址
{{address}}
{% endif %}
{% if headCityName %}
所屬主管機關
{{headCityName}}
{% endif %}
{% if openTime %}
開放時間
{{openTime}}
{% endif %}
{% if closeDay %}
休館日
{{closeDay}}
{% endif %}
{% if ticketPrice %}
票價
{{ticketPrice}}
{% endif %}
{% if contact %}
聯絡人
{{contact}}
{% endif %}
{% if phone %}
電話
{{phone}}
{% endif %}
{% if fax %}
傳真
{{fax}}
{% endif %}
{% if email %}
email
{{email}}
{% endif %}
{% if facebook %}
FACEBOOK
{{facebook}}
{% endif %}
{% if website %}
網站
{% endif %}
{% if arriveWay %}
如何到達
{{arriveWay}}
{% endif %}
{% if srcWebName && srcWebUrl %}
來源單位
{% else %}
{% endif %}
{% if srcWebName && srcWebUrl === ''%}
來源單位
{{srcWebName}}
{% else %}
{% endif %}
{% if srcWebsite %}
來源網址
{% endif %}
{% if author %}
作者
{{author}}
{% endif %}
{% if size %}
尺寸
{{size}}
{% endif %}
{% if material %}
材質
{{material}}
{% endif %}
台中縣新社鄉大南社區發展協會位於新社鄉大南村,新社鄉原屬平埔族巴宰海族的樸仔籬社之生活區域,經過好幾次的移民,形成平埔族的新社。在移民及開發的過程中,同時形成許多聚落及姓氏族群,如東興村的彭姓氏族、下水底寮的劉氏家族及大南水頭廖氏家族等,在大南庄蔗苗養成所時期新移民形成的長崎頭、田寮、矮山坪、三嵙口之聚落,而民國45年的陽明山計劃(即所謂的疏開),在本鄉成立七個新村,新社鄉之人口數一夕之間大幅增加
台中縣新社地區為一特有之河階群台地,原為高地貧脊缺水的地方,大正二年(1913),台灣總督府為了發展台灣糖業培植及優良蔗苗體系,於現在的新社鄉大南村設置了「大南庄蔗苗養成所」(即今之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隨後於馬力埔、大南、水底寮、仙塘坪(今之石岡鄉)設置農場,初步購地378甲,之後陸續成立水底寮苗圃、大南苗圃第二苗圃、后里苗圃及仙塘坪苗圃等苗圃。總之從大正二年大南庄蔗苗養成所成立至大正八年為止,歷經九次土地收購,所轄面積高達1,100餘甲。
新社鄉大南庄台地風災少、氣候溫和、較無病蟲害感染之虞,這優異的環境卻苦無固定的自然水源可灌溉苗田。昭和二年(1927)為推廣改良繁殖成功的高產量大莖蔗苗品種,決議興建白冷圳,同年日本政府議會決議通過一百四十五萬餘日圓(約合現值新台幣18億)之預算進行「白冷圳」工程之興築,此項工程不僅解決灌溉用水問題,從此也改變了新社地區近代歷史與產業的發展。
協會成立至今乃由每屆村長及一群熱心公益的社區居民共同發起,這個組織的業務內容包含社會福利、社區安全(成立守望相助隊)、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產業(休閒農業轉型及農產加工品)等推廣,為著建造新社鄉優質的生活環境而努力;而社區學園也正式成為一個啟發全民學習、凝聚社區意識,地方上長久耕耘的學校,並定期開設中餐烹調丙級技術士證照班、土風舞班、太極拳班及各項提升社區居民的相關研習課程,至今亦保留了社區居民互助的心及那份都市之中沒有〝人情味〞。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