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段安國

段安國
從切肉刀到雕刻刀的距離有多遠呢?肉販要如何變身為藝術家呢?兩條不交集的平行線,多數人也許一輩子也無法交集,皮雕工藝家段安國卻在「有為者亦若是」的情況下,成功翻轉人生。

 


小孩蹲在地上看螞蟻爬行,研究各種葉子的脈絡,這個舉動被誤會是無所事事,誰知他其實是試圖從複雜裡,尋求脈絡的邏輯。這個愛看螞蟻走路、看葉子脈絡的小男生,不知不覺地就在微觀裡奠下美學的基礎。

 


總愛追尋問號的段安國,書唸得不算頂尖,興趣為何當時還是問號,最後他唸了五專,卻又因索然無味而休學,自願從軍去。在軍中讓他見識各色人,讓其得以細微觀察人的肢體語言與形貌,「讀人」成為他帶兵的心法,也鋪陳日後他以「人」為主體的創作元素。

 


退伍即結婚,無一技之長的他,接下父親的牛肉攤子。在市場裡,他也觀看每個往來的人,他笑說,看人比賣肉有趣多了。「我很會切牛肉,可是,我不會賣呀!我哪是幹這一行的呢?」個性直爽的段安國笑著說。某日,他陪同妻子到世貿中心看花展,「皮雕」讓他眼睛一亮,仔細端詳後,他在心裡說:這個我也會做啊!

 


這一次意外的發現,讓他深入皮雕深處,沒受過美學訓練的他,自行摸索、實驗,「其實,任何事情都一樣,只要找出道理,一切就通了」。他一邊賣牛肉,一邊進行創作實驗,不多時,待技藝已臻純熟後,旋即專心投入創作。其以皮革為媒材,揣創人生百態,曾獲得日本皮革藝術造型首獎,美國國際皮革藝術展第一名。

 


去年國際藝術博覽會上,筆者即曾目睹段安國作品,其以真實社會所見,用詼諧、諷喻方式注入作品,人物臉部表情與肢體動作鮮活,並直接傳達出作品背後的意涵,令人留下深刻印象。段安國不諱言,一開始投入創作即以藝術表現為核心,「我不喜歡做實用性的工藝品,比較喜歡表現有意涵的人事物」。

 


段安國的作品以懷舊調性傳達生活與人性。他認為,上一輩人的生活很樸實自在,現代人過於功利、焦躁,藉由作品,他希望提醒人以「慢活」的方式調整心情,停下腳步,思考自己曾錯過的悠閒時光。另者,也藉懷古元素表達文化、情感或人性。

 


在作品〈美麗的包袱〉中,母親臉上泛著慈愛的笑意,孩子安詳地酣睡,乍看僅是母愛之意象,但細究之下卻會發現,斜襟唐裝、昔日的大紅花布、母親的日式頭巾、孩子的原住民帽子,所有的元素都意指臺灣的多元文化;而母親撫育孩子,過程雖辛苦,卻是甘之如飴,一代一代的撫育,更表達文化傳承的意涵。

 


另一件作品〈明天的氣力〉裡,微佝僂的老人肩挑兩條碩大鮪魚,沈重得讓老人得以另一手撐腰,作品表面上看來是關於豐收,內在實則意喻著臺灣人勤勞打拼的精神。此作品創意來自保力達B廣告,主要係因「明天的氣力」廣告詞具有臺灣人勤勞、堅韌的精神。努力工作,養好氣力,明天才有希望──〈明天的氣力〉也述說著同樣的打拼精神。

 


小提琴悠揚的音色,優雅的外型,曾讓段安國夢想成為製琴師,他曾自我推薦當學徒,無奈當時年紀小遭拒,日後他就將夢想化為作品。〈製琴師〉描繪的是他當年看到的場景,牆上掛著數把小提琴和工具,髮鬢霜白的老琴師,專注面對小提琴。這一件作品因場景鋪陳的工序繁複,是耗費多時才完成。詢問段安國,皮塑藝術創作中最難之處為何?他坦言:人物的表情最難。因為,表情千變萬化,必須恰如其份掌握,否則微笑稍失準即成了奸笑,大笑則像哭。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段安國的人生寫照,因此,他常告訴年輕人,不要否定「現在」的自己,只要發掘自己的興趣,從而發展,必能尋出不一樣的人生。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37期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類似設施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