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桃園縣龜山鄉兔坑社區

桃園縣龜山鄉兔坑社區
耆老口語相傳:兔坑起源於往昔坑谷中,野兔成群,故漢族先民於至此開墾營生時,便以"兔仔坑" 為之命名。
另文獻紀載:早期此地山谷縱橫,原住民盤據,清治時期政治權力有所不及,以致常為盗匪逃避官府追緝藏身之處,故有"土匪仔坑"之稱。
而根據鄉誌資料:兔仔坑因位居龜崙嶺西側餘脈,日據時期發現此地蘊藏豐富黑金煤礦、石灰礦,曾為寂靜的山中小村帶來一世代的富庶榮景,也因本地特殊產業關係,而有"碳仔坑"的說法。
不論是那種說法,都為先民至此開發的遺跡帶來美麗的傳說!也留給世人許多尋古訪幽的浪漫空間。以下且依先民開發本地的時序,進一步為大眾介紹...

日本治理台灣時期,隨著礦產資源的發現與發達興盛,墾民移居山中小村者日益增多,這是本村第一波的人口流動期。先民在礦場工作之餘,多在綿延的山丘上遍植茶樹、苦茶、桶柑、竹筍及相思樹,因而也造就先民以苦茶油、柑橘、竹筍及木炭業等特殊產業為副業營生的生活方式。

六0年代末期,隨著礦產業蕭條枯竭,加以社會型態的急驟變遷,代之而起的是磚窯業的興盛,最高峰時期全村(本村舊幅員包括現有兔坑村及福源村全境)設置的磚窯場更達十餘家以上,而這一波產業的興替,也促使本村族群結構有了第二波的人口流動。

八0年代中期,紅極一時的磚窯業似乎難逃產業循環週期的宿命,終於逐一吹上息燈號!閒置的窯場反而成為都會週邊建案的經濟首選,也造就了本村人口結構的第三波大遷徒。例如:現佔本村現有住民達三分之二以上人口的大江山及台北小城等建案,均是在那年代前後的產物。

時至E化的廿一世紀,本村在褪去昔日礦業、木炭業及窯業的榮景羽衣後,忽然間變成一處最臨近都市的邊緣社區!是啥原因使我們落後大環境的進化!是啥道理讓我們的社區居民被社會邊緣化!深切省思之餘,我們結集社區志同道合伙伴,成立社區發展協會一起投身社區的營造與發展。咱的故鄉,咱自己愛!有心,大家做伙來。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