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臺南市總爺文教協會

臺南市總爺文教協會
縣定古蹟,麻豆總爺糖廠

麻豆總爺糖廠於88年11月19日正式公告為縣定古蹟,其編列為古蹟的重要原因,正如當初參與審查的專家學者所指出的:台灣糖業歷史是台灣歷史的重要部份,目前台灣糖業雖然逐漸沒落,但過去一段輝煌的糖業歷史不容被遺忘,應留下與糖業文化有關的歷史空間,以供後人追尋與記憶。台南地區是台灣糖業的發源地,應在該地區設立一處糖業紀念園區。而麻豆總爺糖廠還保留可列為文化資產的建築,擁有古木參天的優美景觀,麻豆地區也有豐富的糖業文化內涵,是設立糖業文化園區的最佳地點。

● 台灣甘蔗的起源

追溯台灣糖業歷史,根據文獻記載,應源於荷據之前。萬曆三十年(1602年),陳第隨軍到台南地區,追剿中國海賊與日本倭寇,觀察當地西拉雅平埔族人生活情形後,寫成「東番記」,其中記載:「果:有椰、有毛柿,有佛手柑,有甘蔗。」可見在荷據之前台南地區早已有甘蔗的種植。

● 糖業是台灣漢人社會生根發芽的主因

1624年荷蘭人進佔大員(安平),轉運福建的糖,獲得極大的利潤。為了擴大貿易上的利

益,也為了穩定掌握貨源,在1628年,東印度公司從福建大量招募農民,來台灣種植甘蔗,促使當時台灣漢人人口逐漸增加。1650年前後,台南一帶的糖產量已擴大到一百五十萬斤,台灣漢人的人數也由當初的三千人,擴大到十萬人左右,相當於當時全島原住民的總數。因此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糖業經營,可說是台灣漢人社會生根發芽的主因。

● 糖業建立起台灣為海權與商業國家

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初期土地的開拓,以糧食供應為首要目標,耕作以稻米生

產為主。但糧食稍足以後,隨即轉而注重經濟作物的種植,鼓勵種植甘蔗,製糖興販。為了提高生產,鄭氏由福建引入大批竹蔗蔗苗,並聘請漳泉製糖專家,來指導改進甘蔗種植,和砂糖製造方法。1672年,根據英國東印度公司駐台商務館員向下港支店報告,此時蔗糖年產約一百萬斤,其中大部分輸往日本。明鄭在台灣建立海權與商業國家,突破傳統的陸權與重農輕商的觀念,而糖業正是帶來這項改變的一個重要因素。

● 台南是台灣糖業的發源地

  蔗田萬頃碧萋萋,一望籠蔥路欲迷。

  綑載都來糖廍裡,只留蔗葉餉群犀。

  這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四月七日 ,郁永河由台南出發,經新市(新港社)、善化(目嘉溜灣社)、麻豆,沿途看見蔗田與糖廍製糖的景色,所寫成的一首竹枝詞。由這一首詩可知當時台南一帶遍地種植甘蔗,製糖業興盛的情形。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灣歸清版圖,蔗糖這時仍是台灣輸出的大宗,據郁永河估計:當時銷往日本、呂宋諸國的蔗糖,每年可得五、 六十萬兩 ,佔出口總值百分之七十以上。由於當時蔗糖價格高昂,人民競相種植,於是造成「舊歲種蔗,已有三倍於往昔,今歲種蔗,竟十倍於舊年」的盛況。康熙中業以前,全面開拓的僅台南一帶,因此以上所述,也可說是描述台南糖業發達的情形。

● 糖業為台灣創造經濟奇蹟

  諸羅縣在八掌溪以北的開拓在雍正末期,鳳山縣和彰化縣的開拓在乾隆三十年以前。乾隆初期,據黃叔璥的估計:「三縣(台灣、諸羅、鳳山)每歲所出蔗約六十餘萬簍,每簍一百七、八十觔(斤),烏糖百觔價銀八、九錢,白糖百觔價銀一兩三、四錢。」如以六十萬簍和每簍一百七十五觔計算,台灣當時一年產糖可得一百一十五萬五十兩,為康熙中業糖出口總植的兩倍弱,可見糖業發展相當迅速。

  自乾隆以後,有關砂糖產量和輸出量,缺乏具體完整的數字可供參考,但由其他資料顯示,糖的生產量一直在增加中。台灣在咸豐十年(1860年)開放通商口岸,輸出以南部生產的糖、中北部生產的茶葉與樟腦為大宗。自同治七年(1868年)至光緒二十年(1894年),糖佔台灣條約港出口總值的百分之三十六,雖然所佔比率落後於茶,但糖業還是極為興盛。在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前,達到極盛,年平均產量約八十四萬擔。唯當時糖價不夠穩定,時有暴漲暴跌的現象。

● 劉銘傳改良台灣蔗糖業

  光緒十年。劉銘傳被任命為台灣首任巡撫,他發現台灣蔗糖業的主要問題是生產起伏不定,究其原因:一是甘蔗收成不穩;二是洋商和部分華商操縱市場。銘傳力求改革這些弊端,派人選擇良種,更新蔗苗,以提高甘蔗產量;同時召集糖郊行商,制定公約,齊一報價,以與洋商爭利。

● 製糖業是早期的工業

  郁永河竹枝詞中的「糖廍」,是早期舊式的製糖工廠。全台糖廍在明鄭末期已達一百張,台灣歸清初期,一度減為五十七張。以後土地日益開拓,種植甘蔗逐漸增多,糖廍也與日俱增,至日據初期,據調查全台有糖廍一千兩百七十五張。

  除了糖廍,另有糖間。糖間為粗糖再製業,數目較少,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日本財務局稅務課調查,全台糖間一百四十五家,其中台南地區有八十家,佔總數一半以上。

● 麻豆是糖業的重鎮

  麻豆當年有多少糖廍,沒有文獻資料可提供確切的數字,但以麻豆還保留有寮仔廍,四六廍,東廍,西廍,廍地等地名,而據說僅在寮仔廍就設有七張糖廍,至今還流傳廍埕廍、柑仔廍、火燒廍、公館廍等四個舊廍名,由此看來,麻豆曾有的糖廍數量應不在少數。

  麻豆有廣闊的曾文溪沿岸及河灘地,為最適宜稙甘蔗的地方,是台南地區重要的甘蔗產地。甘蔗的盛產,也促成糖廍紛紛設立,當年有一副硤糖的石車,就可成立一張糖廍,如今以麻豆仍隨處可見棄置的石車來看,當年麻豆糖廍的數量一定相當可觀。

● 糖業興盛帶來的麻豆繁榮

麻豆各糖廍製成的糖,在乾隆初期以前,就近由麻豆港外銷世界各地。諸羅縣志記載:「麻

豆港……商船到此載糖、菁貨物。」麻豆當年濱臨倒風內海,有海運之便,製糖業的興盛,也促使貿易業發達,因此經濟富庶,社會繁榮,在乾隆初年已達繁榮顛峰期。

  麻豆糖業的興盛,締造二百多年持續繁榮的局面,造就許多豪族。這些豪族挾雄厚資財,建築華宅,教育子弟,帶動各方面的發展,使麻豆文風鼎盛,人文薈萃。

● 西方科技對台灣糖業的影響

早期糖廍雖然普遍,但大多規模不大,設備簡陋。光緒年間洋務運動附帶為農業引入了西

方近代科技。在台灣的蔗糖、茶葉加工領域,由國外引進新式的生產機器和技術取代畜力、手工工具和舊的方法。光緒十六年(1890年),淡水一帶已使用西式機械精製白糖,次年台南地區製糖廍也開始使用外國製造的壓榨機了。麻豆地方士紳林波、鄭品,李都,張料等人,也在當時共同設立新式機械的麻豆製糖廍。

●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糖業

台灣割讓給日本,許多地方豪族遷移大陸,使部份蔗園荒廢;加上抗日事件迭起,蔗園成

為抗日份子潛伏的地方,逼使台灣總督府不得不限制民眾種植甘蔗;而且戰亂離鄉人口增加,蔗園勞動力缺乏。因此種蔗情形壞到極點,台灣糖業一度陷入絕望狀況。

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兒玉源太郎就任台灣總督,以振興產業為台灣殖民政策的中心,

而其中最重視的是製糖業,誘導日本資本家到台灣設廠製糖。於明治三十三年,三井公司首先成立台灣製糖株式會社,並在高雄橋仔頭庄設立新式機械製糖工廠。自明治三十八年至四十三年,鹽水港、新興、明治、東洋、林本源、新高、帝國等製糖株式會社,紛紛在各地成立,而本地舊式糖廍與糖間無法抵擋,在明治四十三年時幾乎完全絕跡。

● 麻豆總爺糖廠的設立

麻豆總爺糖廠原為明治製糖株式會社總社所在,該社於明治三十九年十二月,由三菱公司

創設。翌年,運用政治手段強制收買林波等人設立的麻豆製糖廠,隔一年後設立蕭壠製糖所。這時台灣糖業再度興盛,甘蔗種植面積迅速增加,蕭壠製糖所壓搾能力已無法負荷。明治四十三年春,在同區域內有增設製糖工場的計劃。同年八月,台灣總督府對各製糖會社的甘蔗原料區域有整理計劃,而蕭壠製糖所原料區過大,有被削減之虞,設立新工場的問題迫在眉睫,最後選定台南廳溝仔墘庄總爺,為設立新工場地點。

  明治四十三年九月,在技師安田昌氏監督下,麻豆總爺全部工程著手進行。翌年六年,事務所(主辦公室)、修理工場、停車場、郵區、醫務所、俱樂部(招待所)、宿舍等大小建築,共七十六棟,建造完成。瓦造二樓事務所,宏偉壯麗,做為總社辦公處。俱樂部規模相當,設備完善,做為員工休閒場所,當時該社對該建築的精緻與照顧員工的做法,認為是全台數一數二,引以為傲的事。

  製糖工場於明治四十三年進行基礎工程,翌年四月進行各種組合,十二月,蒸發室、結晶室、砂糖室、汽罐室、壓榨室及各種機械組合,全部完成。明治四十五年一月開始運轉製糖。

● 糖業文化風華期待再重現

如今整個台灣糖業逐漸沒落,各地糖廠紛紛開廠停產,麻豆總爺糖廠也已關廠,工廠與大

部分宿舍也已拆除,留下主辦公室、招待所、餐廳、社長宿舍及一處日本庭院,被列為縣定古蹟。期待這些古蹟能再度被利用,再造糖業文化的風華。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