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林芳仕

林芳仕

以藝術生活化為目標,林芳仕將創作鑲嵌在居家環境裡,從一扇門窗、屏風覽賞藝術,取代冰冷的鐵窗做起,逐步將工藝與藝術之美帶進生活。

從小極具美術天分的林芳仕,高中依興趣就讀竹山高中美工科,因家中種茶,退伍後他從熟悉的茶葉做起推廣工作。一日拜訪客戶途中經過一家鑲嵌玻璃廠,對藝術舊情難忘的他,情不自禁走進去,「老闆,請問你們有缺助手嗎?」林芳仕問。「你對這個有興趣啊!」老闆也親切地探詢,「是啊!我學美工,對鑲嵌玻璃很感興趣。」「這樣啊!我還有股東啦!要不我跟他商量一下再說,給我你的電話,需要就通知你。」老闆留下他的電話號碼。「當時以為是敷衍我,沒想到隔幾天竟然真的打電話來」,林芳仕回憶與玻璃的因緣巧遇笑著說。

在鑲嵌玻璃工廠學習時,林芳仕用心鑽研,與一般上班族的心態截然不同。他認為工作是興趣,不是做給老闆看的,學起來都是自己的功夫。歷經五、六年的磨練,他成為公司的得力助手,最後更成為工廠的股東。

一加一大於二是企業界用語,這句話套在林芳仕身上也極為妥適,他的妻子陳璐昂從事油畫創作,兩人交相乘的結果,激盪出美麗的光彩。2006年,林芳仕在家鄉竹山,以自己和妻子名字為名,成立「芳仕‧璐昂琉璃藝術館」,這棟童話故事般的夢幻玻璃屋,很快就成為竹山當地醒目的建築地標。

繽紛瑰麗的琉璃色彩是以各種顏色的玻璃細沙熔燒而成,製作過程必須精確掌握細沙的膨脹係數。面對昂貴的材料,失敗即是燒錢,林芳仕抱著有捨才有得的心態,做過無數次實驗,終於獲得成功。他很開心笑著說:當客人歡欣看到自己的作品時,心裡頗有成就感,有錢賺又得到他人的感激,真好!

林芳仕的玻璃作品既有東方的灑脫,也有西方的優雅。將草書的線條美感植於玻璃上的〈定風波〉就是前者之一例。林芳仕請朋友林益昌寫草書,再用描圖紙拓下塑模,以凹凸顯現草書的筆韻,最後再運用霧面玻璃,以為屏風進行視覺變化。

〈花語繽紛〉是仿西方油畫的肌理與色彩構成,因如畫可懸掛,許多客人均將其當作居家裝置。錐型的藍色花瓶,擺在如晶鑽的桌上,瓶中花與綠葉參差漸次而上,彷若一幅印象派畫作。直立時這幅作品是瓶花,將直立的花瓶移成左橫向,花瓶又如一條悠游於池的魚兒。

以線條表達風的速度感的〈迎風〉則既有水墨的筆趣,亦有鋼塑強韌之線條,留白處氤氳如水墨暈染,亦是計算玻璃的膨脹係數後使其自然形成。

〈牡丹迎賓〉是一件屏風,委製者在房子裝潢完畢之後才找上林芳仕,要求在屋內裝置一屏風當隔間。在這件鑲嵌玻璃作品中,每一線條就是一片玻璃,整面屏風總共用了百餘片玻璃才完成。幾何的造型線條,搭配富麗的牡丹花,每一片花瓣與葉子以深淺表現光向,巧妙布局,呈現中西融合的調性。其中色如海苔狀的綠色,是林芳仕在高溫時刻意撒下的玻璃碎片,意在製造藤蔓的肌理,藍色則是海洋。富麗優雅的展妍牡丹,讓委託者看到完成作品後愛不釋手。林芳仕表示,一般人常將彩繪玻璃與鑲嵌玻璃混為一談,真正入窯燒的鑲嵌玻璃,只要不打破,可以歷數代而彌新;反之若出現褪色現象,即表示作品是彩繪玻璃。

「芳仕‧璐昂琉璃藝術館」不僅陳設著林芳仕的玻璃作品,建築的玻璃裝飾也處處是他的巧思。走進藝術館的那一刻,與戶外景觀互通聲息的鑲嵌玻璃門,就會在每個踏入者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林芳仕以向外擴散的圓與疏落有致的長方形、正方形等做為門面構圖,再以霧面、透明、結晶等玻璃材質相互搭配,門把處還拓上他幼稚園兒子的小手印,使其在童稚遐想的「芝麻開門」趣味之餘,更增添一份成長的記憶。

藝術館內大量採用玻璃,使館內陳設與戶外景物連成一氣。鑲嵌在樓梯間的〈光影〉本僅做為裝飾之用,但完成之後卻意外與自然光相呼應,創造出了牆壁上的光影奇趣。林芳仕說,曾有人見了之後想仿效,不過如此美景還需有地利搭配,若沒有建築結構條件的配合,還是無法如願。而這座藝術館,就是林芳仕呈現藝術的生活之趣的所在。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38期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類似設施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