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林洸沂

林洸沂
與文化資產技術保存者-林洸沂老師對談,是一件相當愉快的事情。不僅內容充滿著對於臺灣工藝發展前景的討論,還能不時地從林洸沂的言談中聽到閩南語歇後語,著時讓訪談增加無數的趣味,也使我們忘卻從臺北舟車勞頓下嘉義北港鄉月眉村旅途上累積的疲勞。

 


林洸沂近日生活步調非常規律,工作室每日八時上班,每週工作六天,其中週四在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系授課。教學工作迄今已經邁入第七年,林洸沂通常教導必修的「立體造型課程」或「民俗藝術課程」。林洸沂說:「立體造型的範圍相當廣闊,可以觸摸到的東西都是立體造型的範圍,其實所有的工藝都是立體造型的降階」。言談至此,他轉而講述臺灣的美術教育,他說「臺灣的美術教育,其實是需要通盤的檢討,尤其是美術專業人才容易被現有教育制度給犧牲掉,人才被糟蹋是很可惜的事」。因為就他的觀察而言,他認為臺灣工藝會走到現在有些侷限的困境中,其問題之一就是專業人才的斷層。他拿自己交趾陶專業領域來說明,他點出交趾陶並非沒有商業價值或者沒有未來,而是臺灣沒有足夠的人才去承接下訂單,「市場一直存在,只是我們準備好了沒」。

 


林洸沂進一步談論臺灣工藝的發展,他請我們思考一個現況,從桃園機場商店到日月潭,甚至墾丁商家都可以買同樣紀念品的情況下,該如何發展具有個人或者本地特色的工藝品。林洸沂說:「我們不能立足在臺灣,只看臺灣」,因為當市場飽和後,除了壓低成本與售價之外,還有什麼別的方法嗎?他認為解決方法之一是「外銷」,他說「外銷的市場相當大,外面的市場根本就是海闊天空」。尤其是美國市場規劃的相當好,消費者進入的店鋪裡有一個200元的馬克杯,也有0.5元的馬克杯,雖然定價差異懸殊但是各自有各自的需求點,消費者會選擇自己需要的物品;而且物品的價格其實是因產地與品質而定,並非漫天喊價。他也認為如此形態的市場機制,才能真的保護工藝與本地文化,否則像臺灣一樣,製造者及產地標誌不清楚,工藝品中充斥著廉價的商品,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之下,工藝要怎麼延續下去。他說「臺灣的產業常態是頭重腳輕,不是一種共生的結構」,在工藝上容易演變成以銷售為主,卻苦了生產者的形態。此段話值得有心於臺灣工藝未來發展的我們共同省思。

 


近年來除了固定的教學之外,林洸沂幾乎都將時間投注在創作之上,他說自己到現在還是相當的喜歡「創作」這個活動,這活動到目前仍然給他超乎想像的熱情,他依舊能在「創作」上找到無止盡的活力與衝勁。他目前則是已經開始下一個系列的主題創作,其內容是將以前做過的主題重新整理一次,他表示說:「從事工藝至今已經累積了許多不同的題材,而現在的我會如何去處理同一個題材」。他跟我們說,雖然他心中有盤算將花多少時間從事這個主題系列,但是往往額外加入的事物太多,會讓他沒辦法照既有計畫進行。以往年為例,文化局的專案計畫就幾乎用掉他所有的週六及週日的時間,除此之外大小展覽邀約參展,身兼新港文教基金會的職位同樣有著忙不完的事情,所以他沒有預定本系列結束的時間點。言談至此,訪問團隊真的很佩服林洸沂,身兼多職且事務繁重的情況之下還能持續創作。林洸沂卻對我們表示,他能持續專注的原因其實很單純,他只是認為「人一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而我現在只是想要為這個島嶼留下一些什麼東西而已」。

 


訪談結束時,我們與林洸沂一同看著外面屬於嘉義月眉小鄉鎮休耕中的農田。廣泛地談論著臺灣農業,並回味著今天談論的工藝與教育話題,林洸沂說:「臺灣不只高科技要走出去,臺灣工藝也要走出去才行」。訪問團隊一致點頭附和這個論點,即使身在臺灣小田野之中仍舊可以寰宇全球,原來處在哪裡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眼界。

 


(文/朱緩宜、黃淵.圖/林洸沂提供)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48期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類似設施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