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谷源滔

谷源滔
陶藝師谷源滔—三芝「谷垚陶坊生活藝術館」主持人,現代陶藝生活享受者。從事陶藝創作的谷源滔希望能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注入陶藝,實踐陶藝,因為他覺得「生活由每一個人心中崛起,但享受生活可以從一個器皿開始」。因此三芝的藝術館是他的住家、工作室及夢想實踐的場所,這地方不僅到處都是陶藝品,更甚至所有見到、摸到、用到的陶製品都是谷源滔用雙手揉合土水所燒製出來的作品。

 


谷源滔在求學階段就學習立體藝術,以前也曾經作過雕塑攝影等工作,也因此去過很多國家深度旅遊。就是這番經歷讓谷源滔有感於國外藝術的普及,讓城市的居民能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看見藝術品,讓工藝美術徹頭徹尾地融入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因此他放棄了人人稱羨的優渥工作,轉而一頭栽進收入不穩定的陶藝創作。谷源滔說陶藝的特性就是那怕是再小的作品如同杯子,在創作者的手中來來回回起碼也需要經過10∼20道工序,此過程無法複製也無法經過他人之手,最後進爐了,還不見得每個心血都會成功。他說:「陶藝創作必須從頭做到尾,過程十分繁雜,需要好幾道手續,每個環節都有很大的影響,最後出窯了才知道成不成功。」 

 


谷源滔也認為「作陶的人都是很隨和卻很堅持,就像土一樣暖暖的、隨手可得、可親近的特質」。因為「創作的源頭就是創作者的特性,這是永遠沒有辦法改變的」。也因為如此,谷源滔認為創作的最高境界就是「創作者一句話都沒有說,觀者就已經看著作品得到共鳴了」。而這種觸動到心靈的創作才能在觀者心中留下印記,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谷源滔定義自己的創作風格就是「生活」,舉凡於陶藝的任何手法、技巧、形體都可以嘗試,只要跟生活有關就有可能是創作題材。他說他手中的陶藝不排斥其他的技法及藝術,創作者的目標既定,就朝著目標前進,不需要在乎別人的眼光與他人的競爭,「因為創作者的對手永遠都是自己」。谷源滔表示,他曾擔心過生活陶比較沒有價值,但是他認為以前的陶藝也沒有所謂生活陶、創意陶、藝術陶的分野,更何況所有的陶藝都是從生活起家的,既然這樣,從陶藝的根本出發並無謂對與錯。 

 


這幾年谷源滔除了創作,每年10月還會召集北海岸的藝術家舉辦「北海岸藝術家家遊」的聯展,希望把展覽搬回到創作者的藝術空間,讓社會大眾直接地和藝術家面對面,了解他們的生活和創作想法。每一位藝術工作者不必大費周章把東西搬去博物館展覽,就隨意地在自己的創作空間中自然呈現作品。這個活動自2008年開始,由谷源滔擔任召集,現在「家家遊」已成為相當成功的常態活動。谷源滔說,三芝從事藝術工作者相當多,光是自己居住的社區,常住戶25戶中就有10名從事藝術創作,放眼望去隔壁、前面都是雕塑、舞蹈、書法及水墨畫作,而且都是投入創作的自由工作者。因此整個三芝漸漸產生羈絆遷移效用,自然成為藝術家的聚集地。社會大眾一個介紹一個,效果可以每年倍增、逐年累積。所以他在「家家遊」活動中投注如此大的心力是因為他認為陶藝工作者應該要共享資源,共創美好的市場與利基,站在同一條船上,好好的將船駛向康莊大道。讓它成為一個舞台,讓這個餅愈來愈大,讓更多的訊息在這邊交流,從這邊激盪出來。 

 


谷源滔接下來五年有明確的創作路線仍舊是生活陶藝,而且嘗試將陶藝與茶藝做結合。短期間內的主題都是「茶倉」,因為谷源滔認為陶藝的未來出路之一是茶。目前創作的方向主題「青花」茶倉,擷取自行草文的意涵,谷源滔目前已經為此青花創作四代以上。谷源滔認為自己對陶藝有一種使命,不能只教人做,還要教別人欣賞陶藝。有興趣的觀者不妨去三芝谷源滔工作室玩陶、學陶、作陶,但是要有心理準備,谷源滔在第一堂,會先教陶藝的理論及欣賞,而不是一開始就能實作。因為他說:「學會了賞陶,動手做出來的樂趣會超乎你的想像。」

 


(文/黃淵.圖/谷源滔提供)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51期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類似設施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