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北埔姜氏家廟

北埔姜氏家廟
建築興建史、使用變遷史
日治時期皇民化運動前,臺灣各地組織家族公會,北埔姜氏也組織了世良公嘗,大正十(1921)年由姜瑞昌、姜振驤等人提倡興建家廟,並募集資金延請名匠施作,家廟至大正十三(1924)年竣工落成,為「二堂、二過水廊、二橫屋」格局之建築。
姜氏家廟初期作為會館功能使用,外地族人路經北埔時可借為休息用餐處。太平洋戰爭期間,家廟左右廂房曾分別提供幼稚園和北埔國民學校充作教室;戰事後期更被徵收做為日軍物資囤積處,前堂屋頂並為此架起機關砲防禦。
民國三十八(1949)年,隨國府遷臺的移民佔用姜氏家廟的前堂與左右兩廂做為住宅,因此建物日漸老舊缺乏整修。民國三十五(1964)年,左廂房後段完全倒塌,並不復舉辦祭祖典禮。
民國八十八(1999)年921大地震時,部分建築再遭損毀。後由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定為文化資產,並完成一、二期修復工程。
姜氏家廟聘請當代名匠施作,其中以木作、彩繪與石雕皆具特色,大木作即柱、樑、通、楹等木造屋架的間架、尺寸、式樣與構法,由「阿清司」徐清規劃,採用「疊斗式」屋架設計,精巧繁複;在本堂棟架大通上的趖瓜型座斗,有細長的爪由上向下延伸,形態逸秀;石作匠師有辛阿救、姜房兩人分工,但兩人負責構件不同,並非比拚技藝的對場作。辛阿救為姜家姻親,主要代表作有前堂與本堂下的龍柱,在粗獷的造型及流暢有力的線條之餘,細節處理仍相當細膩;彩繪部分由清朝廣東省大埔縣橫溪鄉的名匠邱玉坡、邱鎮邦父子跨海至臺灣施作。邱氏父子最著名為「擂金彩繪」,其作法需先將金箔研磨成粉收納,彩繪前再以特殊調配技術將金粉研磨成半液體狀,塗於彩繪部位後,以手推抹成漸層效果,目前邱玉坡在臺灣的作品僅存此一處。

建築相關之人物事件歷史
姜瑞昌,人稱膨風茶之父,與姜阿新姜合力主推北埔膨風茶,擔任北埔庄長及鄉長期間,姜膨風茶推向日本與英國,成為國際皇室貴族的喜愛的茶品。
姜振驤,北埔姜家第五代,日治時期與姜阿新、姜重燾合稱北埔莊政商的三巨頭,先後出任新竹州協議會員及總督府評議會員。光復後先後擔任新竹縣參議員、北埔鄉第一屆鄉民代表會主席、褒忠義民廟董事長等職位。

建築場所精神價值
姜氏家廟除了象徵北埔姜氏家族的威望外也是當時時空背景下,跨血緣的宗族象徵,也樹立了北埔姜家在新竹地區的地位,其建築形式上也是傳統客家建築的代表之一,室內裝飾更有多位名匠的代表作品,在文化歷史與藝術上都具相當高的保存價值。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