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彰化慶安宮

彰化慶安宮
慶安宮創建於嘉慶22年(西元1817年),由同安縣籍士紳楊安然等四各倡捐,同安縣渡臺士民鳩金公建,利用廟宇兩廂做為渡臺的同安籍人士會館,因此又稱為銀同邑廟。廟宇正殿供奉保生大帝,左廂房同祀觀音菩薩及文昌帝君,右廂房為福德正神。正殿上方有一「容保無疆」匾,為道光4年(西元1824年)由進士鄭用錫所敬獻。

明治35年(西元1902年)由士紳楊煥彩發起重修廟宇,日治後期,臺灣受盟軍轟炸,慶安宮殿宇傾頹,三川殿的石獅遭受波及受損。戰後,廟宇遭民眾佔用,之後於民國36年(西元1947年)經市公所接管後,整頓廟務。民國72年(西元1983年)當地居民,因目睹廟宇斑駁破舊,出資修復慶安宮,但未有古蹟修護知識,以致廟宇原貌盡失,民國74年(西元1985年)11月27日經登錄為第三級古蹟。

民國78年(西元1987年)後殿右廂遭回祿之災,民國86年(西元2005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暨<<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修訂後指定為縣定古蹟,民國89年(西元2000年)進行修復,慶安宮的修復工作,包括抽換已腐朽的木頭柱子,用傳統工法加強鞏固傾頹的廟宇,保留原來的建築結構和藝術裝飾,並聘請當地知名的彩繪匠師陳穎派與其子陳文俊、陳敦仁,以傳統的彩繪手法進行全殿彩繪。民國91年(西元2002年)5月15日完成慶安宮的修復。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