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安平小砲臺

安平小砲臺
沿海砲臺之生,乃由於港口海防之必需。臺南海岸為臺灣海岸地形變化最為劇烈之處,故港口之位置隨之飄移不定,海防重心也隨之遷移。而安平小砲臺便是海岸線變化之最佳歷史見證,昔日安平港汪洋浩瀚,今海埔長進,竟成陸地。
而小砲臺之歷史變遷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依現有資料,第一個時期推測為郝玉麟於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創建。第二個時期為姚瑩之兩次修建,姚瑩為鴉片戰爭第一次修建,成於1840(清道光二十年)為土築砲墩;第二次於隔年添砌石壁以及安置大砲。第三個時期為周懋琪重修。第四個時期為民國以後,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底中央政府播遷來臺,軍事要地興築防禦工事,於砲臺建造一座碉堡,已於1985年(民國七十四年)拆除。
由上述可知,小砲臺修築修建時期正值引進西式砲臺之前,其不僅是臺灣中國舊式砲臺之後期代表作,兩座砲臺間,還有一條長二百餘公尺的砲墩可互通有無,更見證了臺江變遷與鴉片戰爭之歷史,足見其保存的價值與意義。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