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南鯤鯓代天府

南鯤鯓代天府
南鯤鯓代天府位於臺南市北門區鯤江里蚵寮九七六號,為國定古蹟。主要奉祀李、池、吳、朱、范等五府王爺。相傳在清康熙初年已建有供奉五府王爺的南鯤鯓代天府廟,後因海嘯,廟毀人遷。嘉慶年間,鄉人在桄榔山的虎峰,即今之廟址重建廟宇,並於道光二年(1822年)完成。道光年間,南鯤鯓因水涸沙高,從海中沙阜變成與海岸接壤的陸埔。交通便捷,帶動了居民的參與和信仰圈的擴大,也使廟宇規模逐漸壯大。同治三年(1864年)損毀的屋宇,在蚵寮庄民眾吳港等人倡修下,廟貌恢弘。同治十一年(1872年)增建後殿。日本治臺期間,急水溪泛濫,廟旁低地多成水域,經信眾趕築五王堤,才將基址保住。但因棟宇失修,故有北門庄王謀等八人發起重修。自大正十二年(1923年)起工,昭和十二年(1937年)全部完成,包括設置中軍府、城隍衙、天公壇、娘媽宮及增建左右兩廂等。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屋頂漏雨,屋瓦及剪黏翻修重作,兩年後竣工,成為今日本體部分之外觀。民國六十一年(1972年)以後,南鯤鯓代天府續有增築,如:廟前的頭門拜亭、萬善走廊、香客大樓及四周的園林建築等,其中以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所增建的牌樓山門最為壯觀。南鯤鯓代天府的古蹟本體是一座九開間三進兩廂的建築,正面看似三座廟宇的組合。外檐裝修以石材為主,花崗石和青斗石間雜,凹凸雕並用,風格上多為日治時期修建的手法。又名青山寺的後殿,供奉觀音菩薩,旁祀玉皇上帝及註生娘娘,殿前也有拜殿連接,拜殿上安八角井,雖然都已被煙燻黑,卻仍具莊嚴的外觀。藻井下的正殿背牆,是利用澎湖的咾咕石切割拼成的八卦龜錦紋,象徵「迎財納福」,也表明南鯤鯓與澎湖兩地間王爺信仰的親密關係。總之,南鯤鯓代天府是臺灣王爺信仰的大本營,從這繁衍而出的廟宇遍及海內外,由此可見代天府在民間信仰中深厚的影響力。
2010年高雄甲仙大地震後,古蹟本體三川殿正門上方牆面木柱位移,部份交趾陶斷裂,正殿內部多處木構件脫榫。現正修復中。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