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雄鎮北門

雄鎮北門
雄鎮北門為打狗山哨船頭港口砲台之門額題字,該砲台位處哨船頭近港北岸,略高於海平面。
據《鳳山縣采訪冊》載,雄鎮北門砲台「在臨港扼要處,周里許,營房八間、大炮兩尊」。
清同治13年(1874)5月,日軍以琉球漂流難民事件為藉,登陸今恒春;清政府命沈葆楨來台辦理海防事務,10月清日議和,12月日軍撤出恒春。
清光緒元年(1875),沈葆楨派唐定奎督造,同時興工建造雄鎮北門砲台、旗後砲台以共扼打狗港,而於清光緒2年(1876)完工;因聘任英國工程師設計,砲台雖屬歐式,但仍融入中國式城門,與旗後砲台各具特色。
清光緒14年(1888)劉銘傳再於打狗山加建大坪頂砲台,清光緒20年(1894)又於雄鎮北門砲台增置兩門4.5公噸重的阿姆斯壯大砲(砲管口徑6吋)。
雄鎮北門砲台規模較小,屬不規則橢圓砲台,其入口處為紅磚砌成之中國式城門,其上有五個雉堞,雉堞上有窺孔,城門上可容數人站立,門楣「雄鎮北門」字體雄勁有力,與旗後砲台門楣「□□天南」之題字相呼應。
至於兵舍則採地下化,在入口斜坡兩側地下設置兵房及貯藏庫;砲台四周厚牆乃以三合土與海邊的硓𥑮石疊成,配合地形高低起伏呈不規則狀。
砲座前的牆堵則使用版築法,表面可見一層一層的痕跡;這些特色都顯示當年的建造技術非常高明,至今仍很堅固,砲雖已不存在,卻頗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