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李光顯故居及墓園

李光顯故居及墓園
李光顯,字龍武,號鑑亭,金門古寧頭北山人。生於清乾隆22年(1757),卒於清嘉慶24年(1819),享壽六十三歲。清乾隆42年(1777),光顯入伍投效軍旅。不久,便被拔補為金門鎮標右營外委。因自幼生長於古寧頭海濱,故頗諳航海潮汛之事,常自請駕艇出海巡哨,果敢勇毅,頗受賞識。清乾隆46年(1781)積功調升臺灣澎湖協右營把總。清乾隆51年(1786),臺灣發生林爽文事件,光顯被調入臺,駐守打鼓汛(今高雄)。南路同黨莊大田攻陷鳳山後,率眾進犯打鼓汛,為光顯奮力擊退。清乾隆53年(1788)2月,林爽文被擒。事平之後,光顯因參與此役有功,擢署閩安協右營千總。嘉慶年間,艇匪為患,其中尤以縱橫劫掠閩、浙、粵三省的蔡牽為禍最烈。時光顯為水師營中軍守備,追剿甚力。屢破蔡牽黨羽洪節、蔡雷於白犬、浙江定海、普陀洋等地。清嘉慶6年(1801)4月,調升閩安協水師營都司,特旨賞戴花翎。清嘉慶10年(1805)六月,於新安零丁洋、香山大虎洋一帶,殲滅海寇甚眾,並招撫賊黨多人,旋升福建臺灣協副將。後蔡牽於清嘉慶14年(1809)9月,終於在官軍力剿下落水而死。光顯隨浙江提督邱良功(金門後浦人,字韞玉,為光顯之姨表兄弟),繼續搜捕蔡牽餘黨。清嘉慶15年(1810)10月後,東南沿海之艇匪,經過大力掃蕩之後,一時斂跡。清嘉慶21年(1816)光顯擢升廣東水師提督,在任時嚴飭紀律,廉潔自持,治績卓越,海盜匿跡,貿易暢通,商旅感德。清嘉慶24年(1819)卒於任所,誥贈振威將軍,「振威第」之稱即由此而來。由於光顯為官廉潔,去世時兩袖清風,尚賴粵商感其恩德,代為收殮歸葬,其行蹟足為典範。
有關振威第的始建年代文獻上並未有明確之記載,僅能根據李光顯的生平加以推測約在清乾隆54年至清乾隆59年(1789-1794)期間,即任千總或水師督標時所建。李光顯逝世後,尤其親族繼續居住。民國39至44年左右(1950-1955),振威第充為古寧頭的國民學校校舍,為增教室光線,門廳及正廳左右規壁皆被鑿開數個長方形窗子。民國44年(1955)校舍落成後搬離,改由軍隊單位進駐。不久之後則轉為理髮部,直至民國60年(1971)始遷出,並於民國84年(1995)由政府補助完成整體修復。
李光顯為金門在清代的重要武官(水師提督),由行伍而把總、千總之低級武職,逐級晉升至提督,戰績顯卓,兩廣總督阮元贈以「海邦著績」匾額。卒後追諡為振威將軍,其故居又稱「振威第」,並與墓葬一同指定為縣定古蹟,深具歷史文化價值。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