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竹東曉江亭

竹東曉江亭
建築興建史、使用變遷史
曉江亭位於竹東東寧橋頭,旁邊有一座福德祠,東寧橋橫跨軟坡溪,橋下為竹東著名的洗衫坑。東寧橋原名軟坡橋,早期是一座簡單的過路橋,於大正十(1921)年時由上員崠甘承宗捐款建立石拱橋,地方人士配合捐款在橋邊建造茶亭,並命名為曉江亭。
甘氏家族與地方士紳並捐款在此興建輕便車停靠站,是往內山地區,進出竹東轉運站的第一處候車站。而「曉江亭」的輕軌客運候車站功能,至昭和十三(1938)年受到公車的發展而逐漸消失。
福德祠是一座石造小廟,廟體安座於高起的台基上,地方稱為茶亭伯公或橋頭伯公,是保佑往來平安的精神寄託所在,目前祭祀圈涵蓋鄰近的中山、中正二個里。
曉江亭是客家人提供過往路人停留休息之茶亭及輕便車站,為當時庶民公益性建築。其形式具西洋風格,結合本土工藝、泥塑,表現民間藝術品味。曉江亭與福德祠及旁東寧橋之建設有其時代價值,並深具地方集體記憶,見證竹東發展的歷史,至今仍是當地人士之生活空間。

建築相關之人物事件歷史
東寧橋、曉江亭與福德祠的興建,由竹東庄甘承宗、宋燕貽、彭錦念等三人出資發起募捐,地方民眾共襄盛舉,計一萬千二百二十一元。甘承宗為上員棟甘屋重要人物之一,因熱心社會公共事業,造橋濟貧,屢受賞狀表彰,大正七(1918)年受佩紳章,大正九年至十三年(1920-1924)擔任竹東郡橫山庄庄長,在地方上享有極高的聲望。宋燕貽是竹東郡唯一的公醫師,亦為地方重要人士,明治四十二(1909)年開設長春醫院,大正五(1916)年創立樹杞林信用組合,熱心參與地方事務,兩次受佩紳章。

建築場所精神價值
曉江亭除了建築風格特殊之外,是來往路人停留休息的地點,也是竹東僅存的輕便車站,見證著交通發展變遷,頗具歷史意義。曉江亭、福德祠、東寧橋興建於同一時期,在新竹縣現存的古蹟或歷史建築中,是唯一同時匯集產業、交通、傳統信仰於一處的案例,加上建築造型精美、地方名人捐造與徵詩活動等多重意義,皆具有不可再現的建築價值,記錄了在地從日治時期迄今的集體記憶。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