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盧瑞芷

盧瑞芷
盧瑞芷老師赴英國倫敦攻讀珠寶金工設計與銀器製作,完成學士及碩士學位後回國,是少數具有完整留歐背景的金工人才,在眾多金工工法的磨練下,獨鍾貴重珠寶與琺瑯工藝。留英將近八年的時間中,得以長時間浸潤在歐洲的文化當中學習其美學精髓,回國之後,更對本國文化有著強烈的使命感,從而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兼具東西方的文化美學而努力。

瑞芷老師於1998年回國之後就陸續受邀於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長庚大學工業設計系與天主教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金工組任教貢獻所學,前後各任教長達8年之久,在這其中並同時於台北大直設立Jei Studio工作室,進行金工教學與客製珠寶設計與製作服務。回國之初,金工工作室尚屬罕見,老師篳路藍縷開創一條有別於傳統珠寶店的當代金工之路,過程艱辛卻始終堅持初衷,如同對琺瑯工藝的堅持一般。

初次接觸琺瑯工藝,瑞芷老師即被光澤清透,質感細膩而又絢爛豐富的色彩所深深吸引,顛覆了心中原有對景泰藍的印象,激起了強烈的學習動機,細究之後發現琺瑯工藝在歐洲的工藝歷史當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也因此得以於求學期間瀏覽眾多不同技法的精彩作品,加上受教於兩位英國頗具盛名的琺瑯工藝家,進而在琺瑯工藝上建立了紮實豐厚的基礎。

然而回國之後,發現國內的相關產業鏈已經因為景泰藍藝品市場的式微,人工昂貴導致多數工廠的外移,以至於釉藥難尋,即便尋得,品質與顏色的豐富度也與歐洲釉藥落差甚大,所以至今所用的釉藥仍然大部分從國外進口,目前已蒐集了世界各國三百多種釉藥顏色,多以透明琺瑯為主,且在當中投資了難以計算的時間與材料成本於其中,戮力研究,孜孜不倦。瑞芷老師特別專精於琺瑯珠寶,為目前台灣極少數以透明琺瑯珠寶作為主要研究重點的工藝家。

琺瑯是一種玻璃質釉藥,色彩鮮豔多變,令人愛不釋手,然製作工序繁複,無論是結構設計,燒製前的胎體準備,燒製的時間與溫度掌控,或燒製後的修整與拋光,皆需要非常嚴謹的執行,任一步驟細節稍有閃失或疏忽,皆可導致作品歸零,是零分與100分的差距,而不是60分與90分的差距。

釉藥性質上可分為透明,不透明與半透明的顏色,尤以透明琺瑯因為其透色特性,與金屬胎體有著緊密連結與互動,為求作品的完美呈現,金屬胎體的選擇與前置處理,皆使工序更加繁瑣,製作難度更為提升。技法上以Champlevé(內填),Plique-á-jour (窗鑲玻璃)最為常用。Champlevé(內填)技法因有金屬為底,作品結構較為堅固,在設計上發揮的空間更為寬廣。Plique-á-jour (窗鑲玻璃)由於如同彩繪玻璃般的鏤空結構,作品設計上需要更仔細思考結構安全的部分,但由於其完全透光的結構特性,可使作品呈現出輕盈空靈的感覺,但是製作上對於時間與溫度的要求幾近苛刻,以秒差為單位。

除此之外,琺瑯燒製的困難點在於需要大量的經驗值與數據紀錄,因為只要變動任何一個因素,如胎體的厚薄,或結構,或顏色色系,或顏色組合,或金屬成分,或釉藥廠牌,或琺瑯窯替換,皆會影響燒製成果。於是在進行製作新品之前,須進行不同階段的試作與實驗,包括琺瑯試色,胎體製作,試燒,修正等多項前置作業,而耗費的時間長短更是端賴作品難度而異。

另外,還有無法控制的意外狀況,如不明原因的變色,琺瑯雜質或氣泡等,更需要發揮柯南辦案精神,抽絲剝繭,反覆修正與實驗或可得出原因。

如前述所言,透明琺瑯因為其透色特性,與金屬胎體有著緊密連結與互動,故而於不同金屬胎體轉換時,即便為同一種琺瑯顏色,其呈色效果皆大不相同,因此試色便為製作工序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經過20年在產學兩界的累積,瑞芷老師秉持對珠寶金工與琺瑯工藝的使命感,於2011年正式將工作室升級為公司形式,成立光在金工-工藝珠寶品牌,光在金工LIJMA-Light in Jewellery & Metal,意即”讓光芒照耀珠寶工藝”作為品牌精神。

2018年更將工坊搬遷至迪化街-台北市最具歷史文化的古老街區,作為前店後廠的金工工坊,並且提供珠寶金工系列體驗課程、銀飾精品設計銷售與貴重珠寶訂製等三大方向服務。

將近三年的時間,工坊的私塾體驗課程已經擴增為三大系列,包含輕珠寶,琺瑯銅戒或生活小品,期望藉由豐富的體驗課程拉近工藝與大眾的距離,達成工藝生活化的目標。在品牌產品方面,也陸續新增了二十多個新作品,期望藉由優質精緻的設計與工法讓大眾享受工藝之美。無論是哪一系列作品,光在都秉持著一貫的態度,以深度專業、精準製作以及豐厚美學底蘊的設計,優雅從容的呈現於大眾眼前。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