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林新義(拉阿浪)

林新義(拉阿浪)
三面環山,面臨太平洋的臺東縣達仁鄉,地處臺灣東部最南端的山林中,猶如遺世獨立的山中聚落,排灣族工藝家林新義出生於此,及長到平地工作二十餘年後,再度回歸山林創作。

 

  

林新義居住的部落,廣大的山林只有五百位居民,早期族人多半靠種瓊麻、香茅、伐木、墾荒種植小米、芋頭及旱稻維生,生活完全建立在自給自足上。不過,孩子畢竟是孩子,幫忙工作之餘,在山上無聊時,林新義就找木材或竹子,拿著刀子在上頭刻畫作成童玩,或在泥地上畫圖說故事,練就靈活手藝,更認識原始森林中各類木材,雕刻、繪畫成為山野生活的童年樂趣。

  

為了營生,父親在農耕、墾荒之餘,在聚落開設唯一的雜貨店,「我們下山到臺九線補貨得坐上兩個小時的牛車,來回四個多小時,村民沒錢購物時用賒帳,最後都用『換工』的方式做抵銷」,這裡保存了早期農業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與互助。

  

11歲那一年,林新義隻身離家到花蓮求學,後來又就讀屏東農校畜牧科。上課時,他一面聽老師講解剖學,一面隨手拿起筆畫家畜、家禽為樂,奠下素描的基礎。等待入伍前夕,民政廳恰巧舉辦木雕訓練班,他趁隙報考學習木雕,未料木雕就此成為謀生的技能與人生的志趣。

  

1972年,林新義到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進修雕刻藝術,當時的教師係擅於神佛人物雕刻的洪紹云老師,以第一名結業的林新義,為更精進雕藝,旋即投入其門下。「當時日本的訂單多,刻的多數是福神(臺灣稱財神爺)或觀音、釋迦摩尼佛等」,為求品質一致,接單的工廠多半要求師傅以分工方式進行,神佛臉部只有最資深的師傅才有資格處理。為求全套功夫,林新義轉進布袋戲偶大師許獻章門下,學習人物的臉部雕刻,因為工作認真且為人忠厚,最後許獻章將女兒許配給林新義,這個來自臺灣東部最南端的「山頂囝仔」成了草屯女婿。

  

跟著岳父許獻章做了十年,老丈人因為歲數大了不再從事雕刻,適巧三義木雕博物館成立,林新義於是將工作觸角伸展至三義、通霄一帶,並由生活工藝製作逐步轉向創作。心念一轉後,他開始思索如何跳脫制式的刀工。「雕刻佛像用刀很制式,釋迦摩尼佛、觀音菩薩或財神爺都有一定的法像,你得照著以前人做的樣式刻,不像不行耶…,可是創作不能這樣作呀!」林新義說。

  

創作者最大的掙扎是,創作出的作品若無人問津,又家無恆產,時日一久,可能面對的是三餐不繼、無品質而言的生活。林新義最初也以現實為重,靠老技藝維生,工作之餘再從事創作。經過兩年的摸索,他發現多數的原住民雕刻皆以粗獷為取向,於是林新義反其道而行,用精雕細琢的寫實功力挑戰自我,終於成為原住民雕刻唯一走寫實路線的創作者,且獲獎無數。

  

林新義用雕刻寫下原住民的文化與歷史,排灣族的傳說、百步蛇傳人、山豬王,因久居苗栗而熟知的南庄賽夏族矮靈祭,泰雅族紋面,蘭嶼達悟族的彩舟等,在在成為他刀下的作品。

  

傳說排灣族由百步蛇孕育而生,故排灣族人自稱為百步蛇的傳人。在林新義的〈百步蛇傳人〉中,百步蛇纏繞人身挺仰而上,除顯出其至高無上的尊貴之姿外,更有著用身軀護衛子民的庇佑之意,此作的人物包含了長者、男子、女人、孩子,彰顯族人的繁衍,有承先啟後之意;值得一提的是,排灣族屬母系社會,林新義刻意以正面呈現女人,且細膩雕刻臉部表情,溫柔的眼睛是視覺的落點,同時也透露出堅毅的神韻,深刻表述女人溫柔與剛毅兼具的特色。

  

〈紋面天使〉則以泰雅族的織布為背景,呈現五位男女不同的紋面特色與神韻。最上者是額、頰、頤均布滿紋樣的耆老,第二位女性則額首、雙頰與頤皆有紋,接下的男子有單一直條的額紋與頤紋或額直、頤弧、頰紋混搭,最奇特者莫過於最底層的婦女,額上的十字紋,一臉的肅穆透出哀戚、憂傷之情,似乎哀嘆紋面文化之消逝矣!對此,林新義不否認確有此刻意安排,他用天使的雙翼為底座,陳述紋面國寶即將消失。

  

「原住民沒有文字,文化傳承只能靠口述,但是孩子們長大後都到外地求學、工作,時間一久,原住民文化就漸漸流失了,非常可惜!」從〈兄弟〉中鼓圓著肚子的兩兄弟,到〈吸煙老人〉中擣弄菸絲的老人神韻,林新義藉著刻畫原住民的生活細節,盡其傳承之力。(33期)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類似設施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