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林金倉

林金倉
集合了設計、捏形、燒窯、上釉等技巧的交趾陶藝術,自從清代同治年間被引進臺灣後,陸續以人像、座騎、吉祥動物等的各式主題呈現,並且在經過時間不停的流傳之後,也逐漸衍生出眾多有趣的自創題材。林金倉原本是一位職業軍人。他的父親林再興是國家重要民族藝師,也是國寶級的交趾陶大師。在父親的影響之下,林金倉接觸了交趾陶的製作,進而繼承了父親的衣缽,最後在家鄉以父親的名字成立了「再興陶藝」。

位於屏東鄉間道路旁的「再興陶藝」,門口豎立著一塊富有中國傳統色彩的招牌。順著水泥道路拾步前進,除了充滿古樸味道的農村建築外,放眼望去是種植了果樹及檳榔的一大片農地;建築的中央搭有一座具有現代設計風格的隘門和遮雨棚,下方便是林金倉老師平日與訪客泡茶聊天的地方;左右兩側則分別是他的工作室與作品展示間。林金倉的交趾陶世界就在這裡展開。

林金倉表示,其實他和家人本來居住在嘉義,他自己也是在嘉義出生,不過由於父親患痛風,無法適應嘉義極冷極熱的天氣,後來才決定搬到屏東居住。1991年,他結束職業軍人的生涯,開始投入交趾陶創作。他解釋,原因和廟宇的剪黏工作有關,「因為父親的年歲逐漸增長,希望把剪黏工作結束掉。平時看我對剪黏有興趣,而且在所有的孩子裡又比較有天分,因此就問我願不願意接下他的工作。」思索一番後,林金倉決定接下這項任務。

林再興從事的是廟宇翻修工作,通常是將交趾陶使用在廟宇牆面與屋脊上。「廟宇剪黏的人物、陶偶,都是利用交趾陶呈現,因此可以說交趾陶是剪黏的一種表現工法之一」,林金倉如此說明。他接著說明父親的師承脈絡:「最早是從民初洪坤福傳承給石蓮池,然後由父親林再興接續。當中的分門派系中,以父親所教導的徒弟為數最多。」

林金倉表示,這些出現在廟宇屋脊、牆面上的交趾陶,主題通常取自中國傳統民間故事,為了將流傳街坊的故事內容生動地表現出來,其人物的肢體語言表現十分重要:「所謂的肢體語言,就是人物的架勢。透過這些動作產生對象間的『對話』。」而整幅畫面的設計,通常就是「將故事中最經典的部分『定格』後,產生人物間的互動」。林金倉的〈三顧茅廬〉便具有如此的特徵。白面劉備、紅臉關羽與黑髯張飛在花木扶疏的臥龍崗茅屋前,等候諸葛亮的出現,坐於大石上定心等候的劉備、談劍論道的關羽和張飛,以及一旁的隨侍小童,無不刻畫得活靈活現;花木扶疏、池水潺潺的屋前景象,則為此景增添了幾許愜意。

除了民間故事之外,林金倉的作品也包含許多中國龍、鳳、忠孝節義、傳奇野史的主題。他解釋,交趾陶的優點,就在於「無論創作主題為何,它可以單件個別完成,而最後呈現出來的氣氛才是整件作品的重點」;而也因為要將這一幕幕生動的故事場景呈現出來,事前的規劃絕對不能忽視。

二十年的交趾陶生涯,為林金倉的作品帶來了琳瑯滿目的成果,從時鐘、紙鎮、杯盤器皿、面紙盒、茶壺、煙灰缸、玉佩、掛飾等生活物品,到接近平面形式表現的創作如門聯等,他都曾嘗試製作,這也顯示交趾陶的應用十分多元。林金倉利用交趾陶製成的門聯,其文字浮雕的底部是以淺淺的線條表現類似草編蓆墊的紋路,他表示,「交趾陶在紋路的表達上是一般陶瓷所表現不出的,而這些紋路也都是自然生成的,並非事後或事前刻好」,這點也形成了交趾陶令人驚豔的特點。

近日林金倉進行的創作,是將民間流傳的〈八仙過海〉故事主角,結合中國四藝──琴、棋、書、畫進行詮釋。雖然作品尚未上色,但是從線條勾勒的自然天成,以及靈活細緻的肢體動作,利用「八仙」組合出詼諧的「四藝情節」,已經令人愛不釋手。

藝術品若是兼具有實用價值,那麼就更容易讓新世代喜愛並接受,也更能藉以流傳下去。林金倉以不藏私的精神,透過夏令營形式的活動,提供年輕學子接觸交趾陶。他希望這樣的方式能夠讓交趾陶藝術發揚光大,綻放其新時代的光芒。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47期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類似設施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