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曾進財

曾進財

「有一技之長可享百年身,父母不可能照顧你一輩子,去學功夫就不怕餓肚子。」十四歲那一年,曾進財離別家人到新竹南大路拜師學藝,從學徒到營生及至創作,投入木雕世界迄今四十餘載。


  

四十餘年前,新竹木雕極盛時期,南大路上聚集了十餘家香港師傅開設的家具工廠,十四歲的曾進財聽了父母的話,選擇學工藝。因為老闆的工廠分為木工、雕刻與漆色,經常因人手不足而需彈性支援,因此當學徒時的曾進財都是雜著做。「三年四個月裡,多是修胚較多,根本沒雕到幾塊板」,個性風趣的曾進財笑著說。

  

出師後,曾進財以「跑江湖」方式,一邊賺錢、一邊增進自己技藝。服完兵役後他自立門戶開始收學徒,在新竹從事家具雕刻以刻樟腦木箱和屏風做外銷為主。

  

1972年中日斷交,六年後中美又斷交,在訂單銳減下,新竹的家具風光不再。有一天,曾進財到三義找昔日徒弟葉煥木,徒弟一見面就說:「師仔,三義木雕很好賺!一天沒一萬也有八千元。」聽到徒弟的一番話,曾進財與家人商議後,獨自先到三義探路。「哇!真的一天可以賺上八千元以上,平均一個月可以淨賺十餘萬元……,彼當時,景氣大好,木雕買氣旺盛,三義的木雕師雖然非常多,雕出的東西還是供不應求,即使價位再高也有人買。」一年後,基礎穩定,舉家遷移至三義落居。

  

新竹以家具浮雕為主要市場,三義則以動物與人物為主軸,關公、達摩、觀世音、鍾馗等是暢銷熱門商品,其中又以達摩最受垂青。此時曾進財除了因應市場需求轉立體雕刻外,也兼做山水、人物等浮雕。

  

1982年,曾進財以四年的時間,以建醮為主題,打造出〈民俗建醮歡樂景〉作品,次年以「民間劇場」為主題,於臺灣巡迴展覽,獲得眾人的讚賞與自我的肯定,奠下日後朝向創作之基底。

  

1989年開放大陸觀光後,大陸商品衝擊了三義木雕市場,當年的榮景已成過往雲煙。近四、五年來,曾進財朝創作發展,「內心有什麼境界,外在就有什麼世界。」年過花甲的曾進財,以農村生活與愛和親情為軸心系列,由內而外記錄記憶的點滴與生活感觸。

  

一個戴著帽子,身穿對襟唐裝與大襠褲的耆者,面露慈愛的笑容,雙手舞弄著拿刀劍的布偶。曾進財以布袋戲一代宗師「黃海岱」為創意,將作品取名〈薪傳〉。「以前史豔文造成全臺灣轟動,現在素還真還是受歡迎,更拍成電影,真是不簡單。」除了記錄歷史與有感於行行出狀元外,曾進財也表示,幼時,父親也常「弄布袋戲」(臺語)逗孩子玩,創作者追溯的不僅是一代宗師,更是內心對父親的孺慕之情!

  

去年,曾進財的女兒與媳婦都懷了身孕,對他而言,不管生男或生女,孩子代表著香火的傳續,那是一種「希望」,於是,他以樟木刻了一尊懷孕的女人,取名為〈希望〉。低著頭的女人以雙手撫摸自己的肚子,似乎與腹中的胎兒說著話,臉上洋溢著初為人母的喜悅與寧靜。

  

以前曾進財看到別人騎摩托車或開車總是心生羨慕,想到自己只能騎牛或走路感到自卑,上了年紀之後,逐漸體會「種田人」對社會其實貢獻很大,因此,油然而生創作了〈我是種田人〉。戴著斗笠,身穿蓑衣的農人,肩上扛著耙,身子筆挺,神情透著自信,傳達出「硬頸」的氣魄與精神。

  

曾進財以「春耕」系列記錄昔日農村生活的記憶。有一句臺語俗諺:「慢牛多屎尿」,是形容性喜偷懶的人總會找藉口敷衍工作,經曾進財說明後始得知,耕作中的牛也會藉「方便」讓自己些微休息。在此系列作品中,創作者細膩地表現出農人在犁田時與牛的互動,年輕一代用數位相機來記錄生活,曾進財則準備以雕刻記錄歷史過往,預計從已失傳或即將失傳的各行各業中挑選出創作主題,如打鐵人、編織者,為後代子孫留下時代演進的軌跡。(28期)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類似設施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