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葉佳讓

葉佳讓
三義是木材的集中地,新竹則是佛像雕刻的重鎮。十四歲開始學雕刻,從傳統入門,歷經日本客戶的嚴苛要求與自我挑戰的創新,葉佳讓的佛陀與菩薩雕刻,在莊嚴中顯露慈悲,慈悲中透著逸氣與柔美,使其跳脫傳統的供奉,成為眾多收藏家的珍品。

 

「工廠、腳踏車行及雕刻你挑一樣。」面對父母給他的選項,十四歲的葉佳讓選擇了雕刻,自此踏入雕刻世界。經過三十餘年,葉佳讓在自我不斷求精進下,已成為佛雕的佼佼者!

 

葉佳讓跟隨的林獻銘師傅擅長廟宇裝置與神像的雕刻,因此中國傳統的吉祥動物、民間信仰的壽翁、善才、廟宇獅子口含的彩球等都是學技的入門。當時台灣三義、新竹的木雕作品多半輸出日本,因此,經林師傅評估技藝許可者,即以論件計酬方式鼓勵生產。在學徒時期即到受師傅肯定的葉佳讓,也加入了論件計酬生產行列。日本人對品質的要求非常嚴苛,若沒做好即遭退貨,因此奠定了葉佳讓精雕細琢的功力!

 

十八歲那年,葉佳讓又跟隨師宋雲章師傅學佛像雕刻,開始透過菩薩外形法相,進一步探尋內涵的真諦,也立定以佛雕為職志,成立公司從事佛像接單生產的代工事業。

 

為了增加自己的人像寫實功力,葉佳讓利用工作之餘學習素描與雕塑。為了滿足日本訂戶的需求,他遍閱日本傳統佛像圖錄,從元興寺的釋迦佛到奈良的九面觀音,藥師寺的藥師佛像與貞觀期密教造像、鎌倉佛等日本國寶級的雕像,將佛像的神韻、比例琢磨掌握得絲絲入扣。而他精細的雕工也逐漸受到日本佛教道場的青睞,大量的訂單湧入,創下當時百人共同投入日本佛雕的盛況。葉佳讓表示,傳統雕刻多半刻動物、花鳥,可以較隨性,表現空間較大,佛像則具根深柢固的既定法像,因此只能在方圓規矩內做發揮,是高難度的挑戰。

 

隨著兩岸的開放,大陸廉價的工資,使得台商轉而赴大陸設廠,佛像銷日的黃金時代也逐漸式微。此際,葉佳讓順勢將作品在信仰之外,納入典藏的元素,以維妙維肖、莊嚴慈悲、逸氣柔美,達成「真、善、美」的意境。另一方面,他也開始參加國內的木雕比賽,歷經四、五年的「做中學」、「學中求」,作品連獲竹塹美展首獎、台陽美展優選、台灣區木雕創作優選、台灣工藝研究所設計及國家工藝獎等殊榮。

 

在葉佳讓作品中佔最多數的,要屬「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的觀世音菩薩。〈昇龍觀音〉即是其中之一。「說文」記載:「龍為長麟蟲,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龍」是東方神話中的聖獸,牠除了代表祥兆外,也是權力的表徵。葉佳讓的〈昇龍觀音〉來自越南的傳說。據說1010年時,,越南三大王朝之首的李朝開國始祖李公蘊,自華閻故都乘御船至紅河停泊時,忽見金龍飛至隨即升空而去,李太祖見此祥兆,便將京城由華閻遷到河內,並從此改名為昇龍。

 

〈昇龍觀音〉頭戴寶冠,冠上有阿彌陀佛化像,其容貌秀麗柔美,腳踏騰龍,衣帶隨風飄冉。葉佳讓將硬木雕成飄動感,此外交盤的龍身、龍的鬚髯、麟角也栩栩如生,彷如神龍活現。

 

鼇魚也是中國傳說中的吉祥動物,非龍非魚,有非凡非聖之意,亦有由凡轉聖之說。據傳傳觀世音菩薩腳踩鼇魚,飄浮佇立海上,拯救海難求助者。葉佳讓的〈鼇魚觀音〉腳踏的正是龍頭魚身的鼇魚,此尊觀音法相典雅脫俗,神態自然,俱足觀世音菩薩「慈悲、妙善、智慧、威儀」的莊嚴氣質。民間信仰中,鼇魚有著鯉躍龍門之隱喻,因此頗受收藏家青睞。

 

由於早年長期為日本雕刻佛像,因此,葉佳讓的作品中不時出現類似日本造型的觀音菩薩。其中〈思維菩薩〉即取之於東瀛之相。葉佳讓表示,當初刻〈思維菩薩〉係以「東方維納斯」為創意發想,更跳脫傳統蓄意將手臂作特殊處理,因此雖然這件作品取材日本,但作品中菩薩的容貌秀麗柔美,呈現出慈祥、雍容華貴之形象,頗有中國仕女優雅、含蓄的姿儀。

 

此外,在〈西方三聖〉中,葉佳讓在保留佛像的莊嚴底下,改以大而化之的簡約線條,以S型做出三轉折,呈現出大寫意風格。由側觀之,柔美之線條如燭光又如蓮花辦,大有光明、慈悲之隱喻。

 

近年來,葉佳讓開始運用如琉璃等不同素材,讓佛像的呈現更顯紛呈。而無論是華麗或素樸、柔美或莊嚴的菩薩像,葉佳讓都以流暢細膩的線條,顯現出他不凡的雕琢功力。(27期)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