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陳柏融

陳柏融
除了聞名遐邇的豆乾外,大溪更出產精雕細琢的木雕師傅,博得家具之鄉的美譽。出生在大溪老街的陳柏融,耳濡目染盡是雕刻之美,似乎冥冥中即注定走上雕刻之路。

 

十七歲那一年,陳柏融拜大溪匠師林清達老師傅習傳統木雕,三年四個月出師,隨即又跟著另一位老師學一年的手藝,自忖已掌握木雕純熟的火侯時自立門戶,從事寺廟的龍柱、八角柱、獅座、神桌、佛像等雕刻。


兩岸開放經貿往來之後,大陸進口的木製品以低價打入市場,彷如一股巨浪,打毀了大溪木器業的榮景,許多木雕師傅因而轉行,陳柏融也在這一波衝擊下重新釐定自己的事業軸向。他心想:三十歲身強體健,可以不眠不休趕工;四十歲體力逐漸下降,怎麼也比不上少年仔;五十歲眼花、力衰,還靠體力賺錢,越老是越沒競爭力,且僅賺代工微薄的薪酬……,加上傳統宗教神桌、佛像木雕有其侷限性,陳柏融評估後,毅然決然改走創作路線。

 

要讓自己的作品受肯定,參加創作比賽是終南捷徑!「我做了快二十年的木器,雖然自認工很細,但是,從來沒參加過創作比賽,剛開始還真沒勇氣參賽呢!」陳柏融如實地說。懷著點忐忑不安的心,一九九九年他踏出創作的第一步,參加台灣區木雕藝術創作比賽,一出手即入選。同年,又參加台中市第四屆大墩美展作品再獲青睞,一連獲獎讓他信心倍增。

 

陳柏融的作品多以荷花、牽牛花、絲瓜、蜻蜓、青蛙、螃蟹等田野動植物為主題。陳柏融表示,絲瓜的生命力很強,除了產量驚人外,老了的絲瓜還可以當絲瓜布用,絲瓜藤可取絲瓜水,枯乾了的枝葉藤蔓還可當堆肥,最令人意外的是,無須人類的照料,翌年它在適當的節候,自動抽出新芽,展開新生命,一代傳一代!陳柏融從絲瓜體悟大自然的神妙,「師法自然」成了創作的取向。

 

大溪人無論小孩或大人大家都玩陀螺,陳柏融突發奇想,何不將陀螺當成一種景觀呢?於是他以大小陀螺串雕成〈奔〉。「奔」是一股力量,奔向理想、奔向未來,「奔」蘊藏著無限的可能!另者,凡是打過陀螺者,皆知陀螺在急遽旋轉的過程,有時當你以為它即將停止旋轉,卻意外發現它滾到另一個平面又不斷地旋轉下去。陳柏融以不同大小的陀螺漸次銜接而上,以〈扭轉乾坤〉暗示生命的各種可能!

 

〈展望〉是陳柏融參加「第十屆裕隆木雕展」的獲獎作品。他以鄰家的仙人掌為創意發想,雕出雁行於藍天的人字排列,由下而上漸層伸展的排列組合,意寓合群共融奮力迎向未來。

 

宋朝文人周敦頤〈愛蓮說〉描述「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蓮,花之君子者也。」

 

相較於周敦頤喻蓮為君子,陳柏融尊崇蓮藕的默默付出,其情如父母對子女之愛,因而刻畫出〈生機〉。泰半的人都只看到蓮花的美,拿荷葉、蓮子食用,但是,當荷花凋謝,荷葉枯萎時,生長在地底的蓮藕已在蘊含聚足動力與能量,新的生命再度從泥地崛起! 

 

枯黃的荷葉上端,一隻蝴蝶落在含苞待放的荷花上,小蝸牛奮力往上爬!陳柏融以枯萎的荷葉喻折腰之謙;而小蝸牛一步一步往上爬,則是隱含步步高升,邁向光明之意。

 

豆乾是大溪的特產,陳柏融以層疊豆乾喻步步昇,東西南北鎮四方,官上加官福綿長等吉祥象徵與大溪豆乾芬芳傳千里的美譽。不少人幼時不喜食苦瓜,及長知悉苦瓜的種種好處,至此轉為情有獨鍾,〈苦盡甘來〉有著人生奮鬥的勉勵,也凸顯苦瓜苦中帶甘的特性。

 

生於斯,長於斯,陳柏融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作品充滿著童趣與對生命獨到的見解。「人的一生有限,能夠將自己心靈的感受放在創作上,感覺很有意義。我真的很希望在大溪成立一個藝術村,讓早年離開雕刻的師傅重新歸隊,讓傳統的技藝傳承下去……。」陳柏融由衷地說。(27期)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類似設施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