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陳萬能

陳萬能
提起錫雕藝術,無論是臺灣或全世界,其創作者皆屈指可數,而其中一位佼佼者,正是獲得2011年文建會(今文化部)「國家重要傳統藝術技藝保存者」頭銜的錫藝家陳萬能。



陳萬能可以接受採訪的時間非常有限,因為他手頭上總是同時有許多案件在處理,但直到看見他擠滿了大大小小成品與半成品的工作室,才真正讓人明白他何其忙碌。他開門見山地說,「我目前的工作都集中在南部廟宇的大型雕刻案件上,大約佔據目前工作時間的百分之八十」。而由於其中一件案子的交件期限將屆,迫使他只能將其他的工作進度順延,其情況之嚴重,讓他不得不如此表明:「現在若有新訂單,必須延遲到後年才能製作交件」。不過客戶訂單依然持續湧入,因為陳萬能所製作的錫雕,富有其特殊性與藝術價值,無法以其他作品來取代。

 


談到特殊性,陳萬能不諱言,世界上從事錫工藝創作的人鳳毛麟角。「當初英國教授來我鹿港的工作室,也相當驚訝錫居然可以做出這樣的藝術品」。陳萬能在錫雕領域有這樣豐碩的成果,並非偶然,一切都根基在他對於錫工藝的掌握與堅持。他自言,其關鍵在於「懂得觀察細節與肌理」。一般人或許認為以金屬材質進行創作可忽略此點,只須表達出作品的概略線條即可,但是陳萬能不這麼認為,他認為自己每件錫工藝作品都有辦法清晰地表達紋理與肌理,他絕對有自信能讓初次看見作品的人,對作品中的細節驚訝萬分,對作品裡的鹿皮紋理與飛龍鱗爪印象深刻。

 


對創作品質的堅持,使得一件看似簡單的半浮雕作品,往往就要費去他兩個工作天來製作;更大件的作品如八家將的三件組或關公的三件組,甚至須要八個月以上的時間製作。對此他說,製作時間過長對於工藝家來說並非好事,因為會造成作品的單價過高,工藝家也必須承擔原料錫單價上揚的風險。

 


談到傳統技藝的學徒制,陳萬能明言:「從事工藝創作不同於技藝。工藝創作沒有所謂的出師,因為從事藝術創作須要不斷地進步與推陳出新,沒有學完的一日,也就沒有出師。」但他也進一步說明,隨著經驗的累積,創作瓶頸將愈來愈少,不過這往往也意味著年齡增長。他舉一句諺語說:「有老先生,無老師傅」,這句話中的「老先生」指的是從事醫學工作的大夫,因為經驗愈多,對病患的狀況掌握也愈高;但是從事工藝的「老師傅」卻會因為年齡的增長體力下滑,導致對作品的掌握力大不如前。話雖如此,我們仍能看見年屆72歲的他日日創作,一點也看不出歲月的影響。

 


或許是由於每天持續創作,陳萬能絲毫不擔心後起的仿效者。他說一來是因為目前從事錫創作的晚輩,其技術水平都還遠遠落後;二來是因為他總是不斷在進步突破、求新求變,找尋新的創作主題,這點是無法模仿與複製的。他信心十足地說:「只要進步的幅度夠快, 就完全不須要擔心後面的追趕者」。

 


在細述每件作品的同時,陳萬能表示,自己對作品的命名格外用心,每件作品名稱都富意涵與創意。傳統上「祿」就是「鹿」,「福」則用「蝙蝠」來代表,「吉祥」當然是「牡丹花」。而他把這樣的寓意發展得更深一些,比如有件作品的名稱是〈靜觀其變〉,刻畫的就是一隻引頸期盼觀察變色龍的蛇,變色龍的變化再多,都還有城府更深的蛇在一旁靜觀守候。

 


工藝不只是技法的傳承而已,古老的諧音、蘊意、諺語等智慧,都能隱含在作品寓意中,這也告訴了我們,陳萬能的作品在推陳出新之中自有其傳統根基。而這個傳統並非僵滯不變──在陳萬能年邁辛勞卻精巧細膩的手中,錫藝還將以更細膩的新意讓世人驚豔。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47期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類似設施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