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朱錦城

朱錦城
人文薈萃的風城新竹,素來擁有一股濃郁的文化氣息。朱錦城雖深居在新埔鎮犁頭山上,但也致力於民間美術與民俗文化的推廣近三十年之久。他喜歡親近山林之美,更樂在這般自在隨性的平實生活。他說記得剛搬來這裡定居的時候,曾經在自家門前的山坡上飼養過山羊,還曾親自替母羊接生過呢!

 


朱錦城的竹塹年畫社也在他的用心經營下,成為當地的民俗版畫學習中心,且樂於與同好交流的他,還因此有了一個文物收藏與分享的平台。平時除了上課,他鮮少出門,專注於年畫創作。二十多年前,他曾參加文建會年畫甄選,在連續四屆拿到首獎之後,更取得了免審畫家資格。自那時起,朱錦城就造就出了一批優秀的新生代,學生陳永欽、陳振芳、陳美雪、彭月圓、林傳崇、鍾萬福等人,都曾先後獲得首獎,且多數非美術科班出身,能有此殊榮,身為老師的朱錦城功不可沒。

 


朱錦城生長於青山綠水環繞的尖石鄉間,高中時跟著老師學習工筆畫;1974那年,才二十四歲的他就已經在當時的美國新聞處(即現今美國在臺協會)舉辦過畫展,細膩生動又帶有民俗色彩的工筆畫,讓觀眾們讚嘆不已。

 


說起他致力於年畫創作與教學的緣由,朱錦城有感而發地說:「其實,除了大家所熟知的臺南以外,北部也是年畫的一個發源地,發展也有百年以上,且就在我們新埔這裡⋯⋯它的年畫與臺南比較起來,材質與風格完全不同。」為了讓外界了解新埔版印年畫的精髓,並將其發揚光大,每年過年前,他都會有新的作品發表。

 


年畫說來單純,但其實蘊含著許多學問,紙張的選擇與運用就是一例,朱錦城提到自己在研發紙張上所下的工夫時說:「我們發掘出來的紙張畫,包括漢聲出版過的戲曲年畫、臺南米街採用祭祀時所用的金紙,另外還有一些類似宣紙。在我們的收藏中,有些作品資料連國美館也沒有,現今僅存的也不超過十張,原因是它們是採用當地紙寮窩所作的手抄紙,當然與大陸有所不同。而早期的這些紙文化,後來卻漸漸沒落了。」他指出,要判斷一件作品的出處,從其紙張就可以研判出來自臺灣、臺南或是大陸。如數家珍的熟絡,顯示他對紙張的鑽研之深。

 


然而,是什麼讓他從對傳統年畫的浸淫,轉而從事現代年畫創作的?「貼年畫的習俗已逐漸改變了,每年過年大街小巷貼的紙幾乎都是燙金的,而且今日高樓大廈林立,大多數的住居環境其實已經沒有傳統對門可供張貼了⋯⋯」他細細解釋道,版印年畫是一版一色、多色多版,若要完成一張色彩豐富的年畫,必須經過準確且多次的套印才能產生一張完整作品,成本說來並不便宜。因為買起來昂貴,又無傳統對門可張貼,傳統年畫的沒落是可以想見的。為了將此特有文化延續下去,朱錦城於是將他對紙張的研究應用在現代年畫的創作上,讓年畫不但可以像水彩、油畫一般裝框掛於室內擺飾,還可以每年更新,更可當藝術品收藏,進而漸漸突破我們對年畫的傳統概念,對它產生新的看法和認識。

 


提到繪畫本身,朱錦城認為,學畫的基礎從人物畫學起為佳,他自己便曾經向膠彩畫大師林之助學習膠彩畫,這段經歷為他累積了扎實的繪畫功力。他的年畫作品不僅構圖活潑、筆觸細膩,也融入了民俗寓意,例如〈牛勤年豐〉在慶賀豐收之外,也勸人要像牛一樣勤奮努力;〈起喔囉!〉代表「起家囉!」入新厝的意思;〈月圓花好〉用玉兔和圓月的意象祝賀團圓等等。

 


在朱錦城的版畫下方,一律會看到用鉛筆留下的簽名,不明就理的人總是會對這點感到好奇。他直言,這其實是「為了防止假冒」。他解釋道,版畫的特色是複數性,同一件作品若製作十張,便能同時於不同的地點展出或陳列,這是其他類藝術作品所達不到的。而為了證明這十件的作品都是出自同一人之手,親筆簽名就變得重要了。今日版畫上的簽名號數,是全世界版畫家們於國際會議上決議訂定的,且依規定必須使用鉛筆簽名,因為鋼筆簽名遇到水時會暈開褪色,鉛筆筆芯卻是鉛,用其簽名於作品上,即使擺上數百年、甚至近千年都不成問題。對於這個因可多張製作而傳閱性高、且價格親民的藝術類型,朱錦城肯定地說,他會一直堅持下去,讓年畫之美更深入生活、也傳得更遠。

 


(文/林瑩貴、魏靜怡‧圖/魏靜怡拍攝)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43期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類似設施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