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王錫坤

王錫坤
「响仁和鐘鼓廠」及王錫坤老師,兩者在臺灣製鼓業中皆有響亮名氣,也是談論臺灣鼓藝不可不提的名稱,無論是朱宗慶打擊樂團或優人神鼓的表演, 還是佛教聖地的佛光山或法鼓山,臺灣各小大廟宇、宗教活動,只要能看到鼓的地方都有可能見過其身影。

 

「响仁和鐘鼓廠」位於新北新莊區中正路上, 名稱取佛經中「佛响仁和,棄散惡塵」之意,是王桂枝(阿塗師)所一手創立的製鼓場所。而王錫坤人稱臺灣「鼓藝大師」,為「响仁和鐘鼓廠」承先啟後的關鍵人物, 也是阿塗師的兒子。話說王錫坤會踏入「鼓」的淵源, 其實是件讓人傷心的往事。1973年阿塗師突然逝世,當時的王錫坤仍在讀書。由於父親早年希望小孩多讀書,並未將相關技藝傳授給下一代,驟然過世讓王錫坤思索是否該繼承家業,親戚的冷嘲熱諷則讓他下定決心,無論怎樣都要一肩扛起並拚出成績。當時的他不但沒有師傅、沒有客源、沒有經驗也沒有技術,一切等於從頭開始。一些從小看著父親從事的簡單步驟,自己實際操作才發現根本沒那麼容易。不過這些艱苦的過程與難熬的歲月,在王錫坤多年來的堅持與努力之下早已化為前塵往事。對於這段經歷,他淡淡的說:「可能我的優點就是我很定,可以坐好幾個小時都不動吧。」而「响仁和鐘鼓廠」也就是因為有著王錫坤對於家業的堅持與毅力,才漸漸打響了名號,臺灣鼓藝也才能在國際舞台上發光。

 

王錫坤至今仍不懈地保持著對於鼓藝的熱誠,成立文化館、參與臺灣工藝之家且多方面的學習,期望將鼓藝的範疇更推廣延伸出去。多年前他首創東方音階鼓,也嘗試用抽絲壓花製作鼓身, 用染織、撕畫、青花瓷等方式製做鼓面,讓鼓不再只有打擊的功能,也多了收藏和欣賞的價值。並和知名的印染老師共同創作了〈鳳旋〉鼓,該作品取「鳳凰展翅飛翔盤旋」之意,圖騰用意為「專屬於臺灣鼓自己的符號」。近期並與輔大織品系陳亮運老師合作聯展,用三國演義的人物來詮釋〈五音鼓〉,將鼓藝與染印結合,在鼓面繪製該人物的國劇臉譜,在鼓身搭配該人物性格的顏色與圖騰,在鼓身外面套上該人物的衣著(如戰袍等),布展時並在鼓的後面延伸著屬於該人物圖案顏色的藍染絲綢,同時旁邊展示著擊鼓的影片與專屬於該人物節奏旋律的鼓聲。如此顏色、圖樣、擺設、聲音、影像等多角度的呈現該作品,細膩多元地將鼓完整呈現給觀者,也同時讓鼓藝擁有更寬廣全面的層次。

 

王錫坤說未來他還要將鼓藝帶到更廣更深的領域,目前他本身既定的兩個方向是「健身」與「音療」。前者「健身」的用意是將鼓藝更為推廣出去,他指出「工藝不應該只是一門嚴肅的藝術,也應該平民與普及」,透過健身的概念不僅能達到身強體魄的確實效果,也能與時俱進符合現代人的需求。然而後者「音療」才是王錫坤念茲在茲的部分,王錫坤舉例說明。去年與花蓮教養院的合作案,當時的他看見教養院的病患們在藍天白雲的草地上、在花蓮好山好水的溪畔間快樂的打著鼓,這一幕已經給了他內心極大的衝擊。更何況有回病患們來到臺北市中山堂表演,當其中一位需要人照料的女兒,居然能夠主動照顧與詢問年邁父親──是否過於勞累?是否需要休息?是否需要表演前上廁所?此情此景更讓看在眼中的王錫坤對「鼓藝音療」的未來確信不疑。

 

他說現代人生活每天上演著與金錢競逐的遊戲,人與人間愈來愈冷漠疏離,他認為我們應該學習上一代對人對事的用心與態度。他本身做為一個工藝家,責任不僅是工藝的傳承,更重要的是延續工藝中那份真實純粹的態度。鼓藝對他而言,早已不是賭一口氣,而是對於臺灣傳統文化的保存與社會的責任。語末他說:「態度很重要,不管是什麼行業都一樣,認真做好自己的事、堅持自己的初衷,是做任何事情的基本態度,有這樣用心的過程,結果必然受到肯定」。相信有王錫坤的堅持與努力,臺灣的鼓藝絕對有璀璨多元的未來可以期待。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50期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類似設施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