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吳明儀

吳明儀
素有「臺灣景德鎮」之稱的鶯歌,陶瓷發展已有兩百年,最初是由福建省泉州府磁灶鎮的幾位製陶師傅渡海來臺從事製陶產業,其中就包括了吳明儀的祖輩。

 


至今已是吳家第24代的吳明儀,接棒從事陶瓷設計製作,並取其祖父「吳文生」的名字,將窯廠取名為「文生窯」。生於陶藝世家,他從小就耳濡目染地接觸陶土,在祖業的薰陶下,除了技術上奠下基石之外,研究製陶技術則是他一直以來的興趣,「柴窯燒陶」便是其專研技法之一。吳明儀所追求的是以柴火為助燃材料,直接在體坯上留下自然的「火痕」,加上木柴燃燒後的灰燼落在作品上,產生「自然落灰釉」的色澤變化。吳明儀藉此在傳統柴窯燒陶技術中,找尋顏色變化的各種可能性。

 


在現實生活與創作之間如何取得適當的平衡,一直是個人創作者面臨的最大挑戰,不論是專業作陶或是純創作,皆須花費許多精力與時間摸索,讓創作建立在維持生活的基本能力上。然而,對吳明儀而言,「時間比金錢重要,別人製陶是為了賺錢,而我更珍惜時間」,他對於自己創作的陶藝有更多堅持。

 


吳明儀的「水流」系列是他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除了因為他是創作「水流」的第一人之外,主因是「水流」以方型為造型,強調手工製作、不能量產、成功率低,因此具有獨特性,作品不易取代;此外,他以「賣給誰,而不是誰來買」的客製化導向為創作概念,而為作品奠定了長銷之路。「我很幸運,我擁有較多的時間做我想做的事」,他表示,因為堅持之下的成功,他可以兼顧現實與創作兩者,致力於柴窯燒陶「火痕」與「自然落灰釉」的研究,對於創作更樂在其中。

 


吳明儀將自己的作品分成三種品牌:第一種是半人工或機器所生產量化的生活陶瓷,像是茶壺、碗、盤;第二種是手工或景觀藝術陶瓷之設計,如「水流」系列作品;第三種則是純創作的現代陶藝,如近期發表的「熔古薪藝──臺灣柴燒紅」系列作品,並分別以「陶藝源」、「文生窯」、「吳」的品牌商標做出區隔。而這三個品牌,也代表著吳明儀從量化生產的生活陶瓷走向返璞歸真的「柴窯燒陶」創作,一路以來的演變。近年他致力於純創作的現代陶藝,並以「吳」為個人品牌之象徵,「我要讓別人一看到作品,就知道這是我吳明儀的創作」。

 


「吳」不僅代表作品是吳明儀的個人創作,也是一種意象與信念,融入吳明儀的姓氏,也具有傳承的意味。「吳」字商標上如孩童畫人物時簡單的圓圈與直線的線條,更代表著他創作的原始初衷。在商標立體化的線條「吳題」中,可以感受到生命的流動。「吳題」並沒有臉部表情,卻可以藉由動作的表現而感受到多樣性的氛圍,反而留給觀者無限想像的空間。

 


在過去,鶯歌陶瓷常讓人有贗品充斥的印象,吳明儀有感而發地說:「黏土是可塑性很強的材料,想要怎麼捏都是你可以掌控的,創作或模仿只是一線之隔,只要你願意,你是可以選擇的。」他重視原創與獨創精神,積極推行「專利」與「著作財產權」的概念,「陶藝源」、「文生窯」、「吳」的品牌皆有申請商標。吳明儀認為,陶藝易於仿冒與抄襲,對創作者沒有保障,隨著時代潮流,創作者都應有「不爭第一,只求唯一」的新觀念,唯有陶瓷產業對智慧財產與專利採取尊重的態度,其獨創藝術之價值才能夠提升。

 


吳明儀夫婦平常時間除了待在鶯歌「文生窯工作室」之外,近年更在苗栗明德水庫南岸買地建屋,設立「陶藝源地工作室」,親手建造一座「母子柴窯」,以實現柴窯燒陶之理想。在陶藝源地除了創作之外,吳明儀也以攝影的方式記錄附近自然生態的改變,以保護臺灣原生自然生態環境為宗旨,將工作室化為一個以陶藝學習、創作、展覽的休閒空間。在那兒,人們能夠享受什麼事也不做、只靜靜沉浸於大自然懷抱中的悠閒時光。吳明儀說:「讓心放空才能思考,創作靈感才能源源不絕。」在陶藝之路上,他就是這麼遵循著內心的聲音,持續鑽研柴窯燒陶豐富多變的色彩面貌,用敏銳的觀察,融入個人哲學思維,希望讓柴燒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再創新風貌。(40期)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類似設施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