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林尾橋
{% if typeName %}
類 別
{{typeName}}
{% endif %}
{% if level %}
種 類
{{level}}
{% endif %}
{% if registerDateValue %}
公告日期
{{registerDateValue}}
{% endif %}
{% if name %}
名稱
{{name}}
{% endif %}
{% if cityName %}
縣市區域
{{cityName}}
{% endif %}
{% if address %}
地址
{{address}}
{% endif %}
{% if headCityName %}
所屬主管機關
{{headCityName}}
{% endif %}
{% if openTime %}
開放時間
{{openTime}}
{% endif %}
{% if closeDay %}
休館日
{{closeDay}}
{% endif %}
{% if ticketPrice %}
票價
{{ticketPrice}}
{% endif %}
{% if contact %}
聯絡人
{{contact}}
{% endif %}
{% if phone %}
電話
{{phone}}
{% endif %}
{% if fax %}
傳真
{{fax}}
{% endif %}
{% if email %}
email
{{email}}
{% endif %}
{% if facebook %}
FACEBOOK
{{facebook}}
{% endif %}
{% if website %}
網站
{% endif %}
{% if arriveWay %}
如何到達
{{arriveWay}}
{% endif %}
{% if srcWebName && srcWebUrl %}
來源單位
{% else %}
{% endif %}
{% if srcWebName && srcWebUrl === ''%}
來源單位
{{srcWebName}}
{% else %}
{% endif %}
{% if srcWebsite %}
來源網址
{% endif %}
{% if author %}
作者
{{author}}
{% endif %}
{% if size %}
尺寸
{{size}}
{% endif %}
{% if material %}
材質
{{material}}
{% endif %}
坪林尾庄聚落約形成於嘉慶、道光年間(1796年~1850年)。因坪林適宜種植山藍(大菁),吸引移民前來開墾,至咸豐年間(1851年~1861年),製藍產量達到鼎盛期。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在開闢山地、撫綏原住民的政策下,樟樹的採伐與茶葉的種植得到進一步發展,並以北勢溪南、北兩岸之橋樑作為淡蘭古道上運送物資的通路。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進一步修繕淡蘭古道,坪林尾橋於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興建木造橋樑,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由木造橋樑改建為桁架混凝土橋,此時坪林製茶業與製腦業發展迅速,坪林尾橋成為臺北與宜蘭間物資運輸的重要橋樑。
戰後,坪林尾橋成為運送文山事業區內木材的重要通道,而後民國六十年代(1970年代)木材產業衰落,茶產業因出口需求而發展迅速。同時,通行臺北與宜蘭間的客運也在這一時期開通,因此坪林尾橋在運送物資的同時也承擔客運通路的任務,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坪林新橋落成後,分擔了部分坪林尾橋的交通量。坪林拱橋(1998年)完成後,坪林尾橋轉變為人行步道橋,目前隨著坪林地區觀光的發展,坪林尾橋也轉變為觀光景點。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