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新埔上枋寮劉宅

新埔上枋寮劉宅
建築興建史、使用變遷史
新埔上枋寮劉宅興建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於民國七十四(1985)年指定為文化資產。
乾隆二十(1755)年,劉氏第十一世祖劉瑞閣之妻詹氏攜其三子劉延轉、劉延臼、劉延楹,由廣東省饒平縣楊康鄉渡海來臺,暫居於鹽水港(今新竹市香山地區)一帶,長子劉延轉,字學悟,後遷移於枋寮開基立業,仿照原鄉住居形式興建一座四合院祖堂,由於屋分前、後堂,故又名「雙堂屋」,當時建築僅以土埆築牆、茅草鋪頂,只有前後二進較考究。
大正八(1919)年,劉宅整修,由劉氏後嗣亦為名匠師的劉福清主持﹐加建左右三排橫屋,共費時十年,成為今日俗稱「二堂六橫式」的平面格局,共計九十九間室,建築面積約三萬平方公尺。其規模與新埔地區「一堂二橫式」的基本平面組成相較之下,足可顯示劉氏家族人丁旺盛之貌。
民國七十二(1983)年,為紀念被劉氏後裔奉為開基祖的劉瑞閣(劉延轉之父),因而於劉宅後方興建一座規模宏大、景觀壯麗的家族墓園,命名為「瑞閣園」。劉氏祖訓規定,遷居他鄉立業者不得另立祖牌奉祀,劉姓家族遂以此祖堂為凝聚全家族精神之所在地,並訂每年農曆正月四日為春祭、八月二日為秋祭列祖列宗之日。
民國七十三(1984)年,劉宅屋右側的外槓橫屋改建為現代化樓房,使得此一傳統民宅建築的整體感遭到破壞,呈現出非對稱的配置形態。
劉宅的建築形式為對稱式的平面配置,居中者為雙堂屋,左右兩側各有三槓的橫屋(護龍),由層層橫屋與門廳圍成一禾埕,形成ㄇ字型平面,呈現出鄉紳大宅的宏偉氣勢。

建築相關之人物事件歷史
建造人劉福清,為新竹縣新埔鎮上枋寮人,是在地著名的泥水司傅,明治四十(1907)年拜范曹阿昂為師,明治四十四(1911)年學成出師,以營造漢式三合院宅第與排樓店舖為主,參與乾隆四十六(1781)年新埔上枋寮劉宅興建案與大正八(1919)年增建工程,使新埔上枋寮劉宅與湖口老街竹北吳府等地承為其代表作品。

建築場所精神價值
新埔上枋寮劉宅占地大,且建築整體雄偉,從二堂六橫式與九十九間廂房便可得反應早期客家族群的生活模式,與家族的體系壯碩,整體包含了主堂、主塔、升旗台等,都反映了劉氏家族的向心力與宗族精神,其建築同時也是當代中型傳統民宅規模的典型建築。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