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頭社古日潭浮田文化景觀

頭社古日潭浮田文化景觀
頭社古日潭浮田文化景觀,以「活盆地」聞名,大約在距今 1700 年前這區的植物逐漸乾枯腐化成泥,加上地下水位等因素累積形成草泥炭沼澤的「活盆地」。早期村民在草泥炭濕地上,以各種草莖纏繞木頭承載耕作泥土以種稻的「浮田耕作」方式,打造浮在草泥炭沼澤上的田,成為頭社特殊農耕文化的開端。因為浮田下方仍是泥炭沼澤濕地,居民們更進而在浮田田埂及排水道河岸種植台灣特有種「水社柳」做固岸護土的工作,呈現居民與自然環境互動之特殊地景風貌。於活盆地當中耕作遊走跳動,都不會下沉,而是整塊區域跟著彈跳、震動,感受極其特殊,因而形成全世界獨特的「浮田耕種」文化景觀。「頭社大排」興建於日治時期,其中的水閘門係由當地農民透過在地智慧,利用不易腐爛的木頭,插入泥炭土底層,作為水閘門的基底構造,開闢了這條貫穿軟爛泥炭土卻不會崩塌的圳渠,其製作工法到現今仍然相當特殊。此水圳水道以及水閘門的開闢,保護了頭社古日潭「活盆地」,也使頭社盆地從貧瘠的看天田轉變為阡陌縱橫的灌溉良田。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