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原熱帶醫學研究所士林支所本館

原熱帶醫學研究所士林支所本館
(一)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衛生部簡介
衛生部前身為1896年成立的總督府製藥所檢查課,1909年臺灣總督府以勅令第43號設立「臺灣總督府研究所」,4月1日開始營運,同時修訂專賣局分課規程,廢止檢定課,原檢定課事務由臺灣總督府研究所繼承。惟原屬於檢定課業務的鼠族檢查,由於當時整體性防治鼠疫的策略,被另外分配到民政部警察本署防疫課處理。此臺灣總督府研究所的成立,不只是將過去從屬於專賣局下的一試驗「課」,提高層次成為一獨立「所」,是官方將研究性事務擴大成為一個獨立官廳部門單位的開始,也是亞洲第二個成立的綜合性研究所。《臺灣總督府研究所報告第一回》
1921年,臺灣總督府為統一、組織島內各研究機關,「了解臺灣特殊的各方面知識並加以應用」,於是年8月成立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將已經設立的各研究所暨支所、試驗場,均歸入中央研究所組織內,受臺灣總督指揮監督。新組織的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事務分農業部、林業部、工業部、衛生部、庶務課等四部一課、其中衛生部的使命為: 「發現適合臺灣特殊性的生活方法,使人人安住,是要開發臺灣,利用資源,使成產物豐富的土地的第一步驟。對特殊氣候的適應、生活必需品的選擇、公共衛生諸設施的立案等問題的解決。衛生部的使命就在於研究此類的基礎研究。
士林支所位於臺北州七星郡士林街福德洋山子腳,土地面積有5,750坪,新建工程是由總督官房營繕課負責設計監督,於1936年11月27日動工興建,至1939年4年4月15日竣工啟用,主要工程分別由中村孝三開設的中村工務店和陳來成承攬,另外還有高進商會承包電氣工程、金吉商會承包水道工程、共益社承包冷凍設備工程,瓦斯設備則由東亞商工承攬安裝。
1936年位於教育部現址的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所轄之衛生部,隸掌理殖產及衛生上的研究、調查及試驗等相關事宜、為了擴充研究設施,在士林找了這塊地增設新據點,但是完工同時中央研究所卻遭裁撤。
(二)熱帶醫學研究所士林支所設置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於1939年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衛生部改隸臺北帝國大學(今國立臺灣大學),名稱改為熱帶醫學研究所士林支所。附設於臺北帝國大學之下,專門從事熱帶醫學、藥事、及衛生之研究調查、試驗分析、鑑定及檢定,並舉辦講習及實地指導。
(三)熱帶醫學研究所其研究範疇與對臺經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熱帶醫學研究所隨臺北帝國大學改隸屬於臺灣大學,士林支所仍繼續從事於血清疫苗之研究,生產臺灣所需之疫苗。建築群包括本館、培養基室、小動物舍、馬廄、糧庫、採血作業室及瓦斯發生室等。
日治時期除了對於熱帶環境全面性的深入研究、對於熱帶環境傳染疾病與細菌的研究,也對當時日本政府有其戰略性迫切需要,從原本只屬專賣局(研究販售疫苗)、到直屬總督府中央研究所、且提升到獨立專門研究所,可看出其研究項目不斷升級的重要性。依據【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修訂版)p341】,臺北帝國大學附屬熱帶醫學研究所事務分掌規程(1942年8月12日改正),第九條記載: 帶醫學研究所士林支所,掌細菌學的預防治療品等之研究、調查,根據試驗結果的物料之製造及配付相關事務。若說臺灣公共衛生之研究與預防醫學之基礎,可說已近百年前就已開始。
(四)士林支所階段性任務與大環境轉折
在二次大戰結束後,其原本熱帶醫學研究的項目間接轉由臺灣大學所屬醫學院,而國防上的生物、生化研究則在三峽成立的國防醫學院陽明預防醫學研究所,陽明所為軍方在以色列協助下所設立,並引進當時最先進的P4實驗室。
(五)戰後基地區域國防戰略性需要
熱帶醫學研究所士林支所在戰後移交後屬於臺大的校地(臺灣大學士林校區),於1946年9月,國防部向臺大租借。戰後因國際社會詭譎多變,國府遷臺初期多做國防及地理戰略考量,本熱帶醫學研究所位置因略為隱蔽又緊鄰多處重要國防戰略安排,選定現址位置又以即有之建築空間就便使用;從此原醫學研究的特殊身分因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轉為衛戍工作並改稱為【梅莊】。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