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明董颺先墓及周邊摩崖石刻群

明董颺先墓及周邊摩崖石刻群
董颺先,字睿侯,號沙築,又號沙河子,福建泉州府晉江縣沙堤村人。明崇禎10年(1637)進士,當年即出任化州、泰州知州。明崇禎15年(1642)奉派直隸通州知州,後官至廣東雷廉道。明崇禎17年(1644),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朝南渡。弘光、隆武先後於南京及福州即帝位。董颺先於隆武朝中擔任禮部右侍郎,然明隆武2年(1646)福州被清軍攻克,隆武帝被俘,董颺先避居浯洲。因與古坑董氏同為沙堤董氏冑裔,便定居於此(即今金門古崗)。依據董颺先所撰《私志手書世次》自述:「余先娶葉氏…長女配鄭門國姓夫人」可證,其長女董友(或名「酉」),明崇禎15年(1642)與鄭成功成婚,為鄭成功之正室、鄭經之母。董颺先流寓金門、流連於山光水色中,藉著裝瘋表達不願出仕清廷之心志,南明監國魯王曾贈匾曰:「風高五柳」。董颺先卒後葬於東紅山間,墓碑中心以隸書題刻「明沙河子歸真」,兩側為行草「浪寄安歸堤,色日光月曜」、「棲真似幻湖,心輪滿山浮」。據村史記載,董颺先墓塋原設置石羊、石馬、墓筆等構件,現僅存一隻斷裂墓筆,放置於墓塋右側樹叢中,屬明代墓塋之規制。
摩崖石刻群共計13處。董颺先落款者計6處,分別為「高一層、山雲上人、築雲處、沙堤玉筍、第一春、明臣董子」;其餘7處無任何款識者,分別為「第一峯、古桃源、觀止、慈雲菴、且向上看、晨鐘、董子直釣」。書法風格可大致分為草書與楷書兩類。石刻群大多散落於東紅山上及鄰近湖畔,惟「第一峯」位於相傳為古崗宗祠之風水龍派頭巾山上,峯下有一天然岩洞,曾於823砲戰期間作為村公所的民防指揮部。而「古桃源」石刻位於東紅山路口,相傳此處百年前曾種滿桃林,更意味著此地為通往文人隱士、世外桃源之入口。
此石刻群反映出面臨朝代更迭,作為明朝遺臣之董颺先,透過古桃源、桃林、題詩於石等文人隱士之行為,表達不仕二朝、避世隱居之節操。石刻群因經歷自然風化崩壞及後期軍方周邊防禦工事影響,後由古崗居民、地方文史專家及文史工作者重新發掘與整理,見證了明末文人隱士避世、隱居山林之歷史背景。現今所存之石刻約於民國101年(2012)間由文史工作者與社區發展協會進行拓印與填色工作。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