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吳宗賢

吳宗賢
玻璃工藝產業是捷克等多教堂國家的專業工藝,而吳宗賢信心十足地表示:「臺灣上釉料的技術優於國外,經由多年經驗的累積,對於色彩的敏銳度也較高」,這些都是臺灣玻璃工藝美學發展的過人之處。

 


大學時主修工業設計的吳宗賢,運用本身的專業與玻璃媒材結合,專研窯燒玻璃、彩繪玻璃、噴砂玻璃、浮雕玻璃、琉璃等各種領域,不斷地更新技術與創作,以實用性藝品為主,二十年來打造出了臺灣特有的「丹青琉璃」。他從臺灣工藝競賽、金玻獎等全國眾家好手中脫穎而出,2010年再經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評選為「臺灣工藝之家」,成為高雄市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工藝家。

 


吳宗賢的「丹青琉璃」工作坊位於高雄市,「丹青」意為畫畫的原料,1981年,吳宗賢退伍,原本從事室內設計工作,但翌年在朋友邀約下一同投入彩繪玻璃,從此因緣際會地走上玻璃工藝之路。因為品質優良,很快就得到不錯的市場口碑,目前多以內銷為主。

 


吳宗賢這麼描述自己對玻璃的喜愛:「玻璃會傷人,但了解、喜歡它後,就不怕皮破血流了。」他從構圖、製模、彩繪上色到燒窯,一路玩到爐火純青的境地,如今他已可隨心所欲地讓玻璃凹凸及轉彎了。談及彩繪玻璃,吳宗賢說:「彩繪玻璃類似教堂的玻璃,簡單化後可運用於裝潢,多用在天花版、屏風、門片的裝飾上。」剛開始時,他多作簡單的裝飾,後來逐漸轉成雕刻玻璃(沒有顏色的玻璃)及鑲嵌玻璃製作,摸索各種技法的展現及運用手段,就此為玻璃賦予了不平凡的藝術生命。

 


吳宗賢表示,1982年事業剛起步時,他通常遇到的困難,多為跟客戶間的溝通,但彩繪玻璃僅有製造過程較為繁複,後續處理程序反較室內設計為少,所以他的玻璃之路就這樣慢慢茁壯起來。

 


大約於1996那年,吳宗賢開始挑戰更多樣的玻璃製品,工作坊買進了三座燒玻璃的窯爐,製作的作品小至菸灰缸、門牌(化妝室、診所、育幼院、舞蹈室等)、門把、壁畫、琉璃鏡面,大到七尺見方的落地門片。吳宗賢表示,這些作品「主要兼顧實用美觀為主,且南部較講究好看又好用,就是要值回票價、物超所值。」或許是因為準確抓住了顧客的心,他的玻璃製品在這三十年來,均大獲好評。

 


玻璃的技巧運用千變萬化,但玻璃產業比起竹編、木雕、燒陶等來,在國內卻顯得較為弱勢,許多技術與營運上的問題,多要靠吳宗賢自己研究與摸索,比方說,「噴金鋼砂的技巧,國內應該沒有人使用」,而他在2008年指導徒弟使用此技法,就榮獲了金玻獎的佳績。

 


玻璃製品的設計,從了解媒材的特性與屬性開始,然而玻璃的可塑性在所有工藝媒材中卻是出名地低,因為膨脹性的特質,只要一個環節燒錯,整件作品就會損毀。吳宗賢說:「燒好幾天出爐破掉也是有可能的。目前我玩四層玻璃,合起來燒,再磨側邊、拋光,再下去燒凹凸,會有風吹動的感覺,讓花兒有前後順序,進而有層次感。」這種多層次技巧工法營造出了更獨特的琉璃創作。吳宗賢也使用玻璃塗西班牙金水去燒,他說:「真金不怕火煉」,顯見其質感也相當好。而雖然玻璃極易燒壞,但其保存性和穩定性卻相當高,吳宗賢說:「若家中裝一塊琉璃,五十年後木頭爛掉了,琉璃還是完好的,用三代也沒問題。」

 


談及創意與創新,吳宗賢認為,想法若不被認同就無法感動人心,而「創意就在你的四周」,無論是創作藝品或實用產品,都能從自身的文化尋找題材,也能從媒材中誕生不平凡的意境。

 


對於玻璃工藝的未來發展與願景,吳宗賢表示:「現在年輕人多待不住,如木工、油漆工等,慢慢沒有年輕的學徒,都快斷層了。」推廣與傳承工藝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他認為參與國際競賽,若能先經過國家的認可程序,將使作品更具競爭力。除了繼續創作,吳宗賢近年也走入社區或校園推廣玻璃藝術,讓玻璃創作於高雄市紮根,他希望如此一來,玻璃之美能更為融入日常生活中。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41期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