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陳力維

陳力維
位居大溪鎮美華里的「陳力維木雕工作坊」,室內林立的各式木雕創作品,似乎都被注入了生命的魔法。栩栩如生的天工之作,正是出自於陳力維的巧手。看似平凡無奇的木頭,只要到了陳力維的手上,就搖身一變成充滿質感的藝術品,也在臺灣工藝設計競賽中屢獲佳績。

 


陳力維努力自學,無師自通,憑著自己對木雕創作的愛好,投入於木雕工藝產業。陳力維說:「這輩子就讓我用雙手刻畫出我對臺灣在地的情感。」一言道盡對木雕工藝及在地文化的熱情與執著。

 


童年時期,陳力維對於木雕便有著濃厚的興趣。訪談中靦腆的他,滿腔熱情溢於言表:「小時候放牛閒暇之餘,就會拿起美工刀在樹上刻畫出各式圖樣」,也因此,他很早就立志要從事木雕相關行業。然而,陳力維中學畢業後,選擇從事木雕工作時,因現實經濟生活的考量,得不到家人的支持。所以縱使有萬般不捨,也只好遵從家人的意思,短暫告別木雕生活,投入當時熱門的裝潢業。

 


儘管如此,陳力維仍不忘自己對雕刻的熱情,從事一段時間的裝潢業後,他還是回歸到自己的最愛──木雕工藝。剛開始,他開設小型的工作室,所有的木雕技術都是自學而成。陳力維說:「從小我便有這方面的天分,只要想得到的圖我都會把它刻繪出來,也會請教當時大溪頗具規模的林文珍木雕行,詢問需要改進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陳力維不斷力求完美的心。

 


後來陳力維聘請一些木雕師傅,將他繪製出的圖稿製作出來,而訂單也在他的努力經營下日漸提升。這時候陳力維突然有個想法:他想要推廣大溪的木雕產業,讓更多人接觸木雕工藝,於是他在大溪鎮的縱貫鐵路旁設廠。然而,正當一切正要起步時,工廠卻不幸遭意外燒毀。

 


面對那次的意外事故,陳力維不因此感到氣餒,他堅強以對,回到原處開設小型工作室,持續從事木雕創作。他說︰「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希望大溪的木雕產業可以繼續地傳承下去,現在的年輕人對於木雕都比較缺乏興趣,很怕這些木雕技術會逐漸失傳。地方政府也應努力推廣,譬如成立大溪木雕博物館,讓大家聽到大溪,就會想到大溪的木雕。」

 


陳力維的木雕工藝品大多是神桌、茶具、日常生活用品(髮簪、筆筒)、裝飾品等,雕刻題材亦十分多元,對於取材他很有一套見解︰「我的創作題材,大多來自日常生活中的各式元素,譬如我會去廟裡找尋一些靈感。很多人會問我:『你的作品很有個人風格,是怎麼辦到的?』我都會回答他們,當你在看別人的作品時你可以記起來,但你在畫時記得要把腦子裡的東西都忘了。」

 


陳力維的神桌雕刻極為細膩。閒暇之餘則從事木雕創作。他的第一件作品〈豔陽天〉為抽象創作藝術,亦是他內心的寫照。陳力維說:「人活著有時是痛苦,就像這件扭曲的人形。」他的每件創作都隨著自己不同的人生階段而有不一樣的變化,而在陳力維的巧手下,它們都被注入了無限的生命力。

 


除了從事木雕創作外,陳力維更期許大溪的木雕工藝可以向外推廣,讓更多有興趣的年輕學子可以從事相關領域,所以他在大溪國中也從事相關木雕技藝的教學;只不過,目前的學生對於傳統產業的興趣度似乎並不高。陳力維回憶,有次一個學生甚至問說:「老師,這件作品雕完後可以賣多少錢?」他擔心傳統木雕工藝將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無奈說道:「就算有很好的木雕技藝,但無人願意學,還是沒有用,早晚也會失傳」,加上人力及材料耗費成本高,以及大陸市場的競爭壓力,投入木雕產業者日趨減少的情況,讓人憂心。

 


面對這些不利的狀況,陳力維很多朋友都勸他到大陸發展,但他意志堅定地說:「我希望保有臺灣的傳統木雕文化,這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更應該保留於臺灣」。正因為陳力維土生土長於臺灣,他想用他這一生的心血貢獻給這塊土地:「有生之年我會努力讓大家看到臺灣木雕的美,好對大溪這塊土地有所交代」。隨著作品逐漸感動每個欣賞的人,他希望大溪的木雕產業可以逐漸推廣起來,讓更多人認識大溪傳統木雕工藝。(40期)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