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侯春廷

侯春廷
出生於嘉義縣六腳鄉潭墘村,外公是廟宇繪師,父親也熱衷於繪畫,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的侯春廷,喜歡畫畫並得到家人支持,中學時期在社團與補習班琢磨著自己的繪畫技法,並順利考取文化大學美術系西畫組。

大學學習油畫的他,畢業後並未立即進行個人藝術創作,而是先在藝品設計領域工作,與個人創作不同,設計藝品處處受到業主的商業思維審視。侯春廷的第一份工作是利用壽山石進行雕塑設計,「壽山石是一種中國的石材,過去人們會將獅、龍、貔貅等吉祥神獸雕在石上。我的工作是將這種石頭,結合吉祥的意象設計成文具用品或相框。」設計師的工作讓侯春廷接觸大量不同藝術媒介,其中包含將許多將傳統工藝做出全新詮釋的商品,尤其遇上特殊節慶,更是要在短時間內發想產品。不過,這些商業設計任務並未壓縮他的藝術能力,反在高壓的工作下,更激發出他的創造思維。

工作第三年時,侯春廷接到將交趾陶商品化的設計任務,當時的交趾陶用於廟宇裝飾為主,他是第一批將交趾陶從廟宇普及至民間藝品的設計師。這次因緣踏入交趾陶領域,侯春廷並沒有特別拜師,他運用過往習得的雕塑技巧與上釉技法,邊做邊自學,更從中找到了樂趣。「交趾陶不論轉換到什麼角度來看都是美的,後面或是細微之處皆有姿態,這是我非常注重的。」

2006年嘉義縣葉王獎優選的〈霸王別姬〉、2011年以柴燒而成的〈八家將〉中,擁有雕塑與西洋繪畫背景的侯春廷,讓交趾陶人偶呈現不同於傳統的神韻,體態上更凝結了肢體瞬間的力與美。「在西洋畫中我特別鍾愛芭蕾舞者,因為他們的動態總是充滿了瞬間的靈魂與力量,所以我不希望我做出來的陶偶是一個畫面的結尾,反倒希望是一個凝滯的動態,串連著故事前後。」

從喜愛繪畫的門外學子,進到大學時恣意於藝術之中,畢業後的設計師工作則遊走於藝術與設計之間,接著踏入交趾陶領域,最後更嘗試於現代陶創作。這樣的藝術生涯轉換,從來不在侯春廷的設想之中,但他卻享受著人生中的未知,帶給他的美好餽贈。「像我以前是做交趾陶的,其實我就可以這麼一直做下去,但若沒有去摸索、去轉換,或許我就不知道,原來我還可以做白瓷的創作。」

2007年因參與鶯歌陶瓷博物館的公共藝術創作,侯春廷正式接觸了現代陶的創作,更結下他與白瓷的緣分,這項創作看似捨棄所有色彩,卻有著最困難的挑戰。

「雖說交趾陶與白瓷使用的設備或土材相差不大,但燒製溫度的差異,較高溫燒製的白瓷,比低溫燒製的交趾陶更容易變形或釉色不均,且顏色單純更不容許一點點黑點出現。」雖然白瓷的創作不易,但它也帶給侯春廷更不一樣的創作想像。「白色雖然簡單,卻可以忠實地反映出環境、光影,就連顏色豐沛的大自然中,都很少完全有純淨的白色,更因此顯現它的珍貴。」

侯春廷在白瓷創作中,展現他獨有的細膩思維,讓陶不再止於表現、不再靜止。「有許多陶藝品做好就擺著,上面打了人工的光影,死板板的跟你對看。我們應該去思索,陶瓷是這麼立體的東西,為何呈現起來如此平面?我想陶藝品部應該是靜止的美,更應該要像一齣舞台劇,擁有聲音、光影、表演,又或者,陶瓷應該要向音樂那樣,引起不同的人們,不約而同地有所感動。」

2014年鶯歌陶博館「大器非凡-容器、藝術、跨界」展覽中,人們的步伐隨著八百隻懸吊在空中的陶瓷蝴蝶,翩翩不入陶博館中,白淨的美輕盈飛舞在空間中,帶領人們的心更開放地去感受、訴說對於創作的感動。而侯春廷近期的作品〈穿石聽水流〉,創作靈感來自山上溪間探出的石子。「看著那幾顆石頭,我開始想像他們從某個山澗、某次大雨中沖刷而出。於是我塑造出這顆石頭的樣子,在它周圍的空白是水的意象。我希望觀者能想像水流曾在、正在石頭邊流動的樣子,去想像這顆石頭曾有、將要經歷的故事。」侯春廷獨有的創作特質,讓他的每一件創作不像是打上句號,而是為想像畫上逗號,時空中看似凝滯於白瓷中的某個當下,其實牽繫著過去與未來。

如今侯春廷創作白瓷邁入了第八個年頭,在一次次的對話與思考中,更加豐富全面的想法表現在收斂簡緻的呈現中。先繁而簡,後又由簡而發散,藝術創作中的收放自如,成全於時間的鍛鍊。「以前在創作時,我會注重去看一個點。但創作到後來,我會加入情境。我想思考與創作不應該受限於表象,你要去探尋。然後你就會去看到更深的,更內心的,在你靈魂中的東西。」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類似設施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