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葉基祥

葉基祥
葉基祥不懂什麼是行銷學上的「藍海策略」,但是在選擇創作方向時,卻因為發現甚少人從事竹雕的創作,因而以天時、地利、人和加上自覺,創造出了藝術的藍海之道。

 


以畫馬聞名於世的徐悲鴻,曾經在一幅竹子的畫作中題詩落款:「欲造茂林三載就,春來新筍是珍饈,不須論品誇高節,便計功能誰與儔。」詩句精確道出了竹子的特性,也彰顯出其廣受中國人喜愛之因。出生在竹山的葉基祥,謙稱自己無藝術天分,只因家裡開竹子加工廠,因此,對竹子的材質較一般人熟悉。高中美工科二年級的暑假,他即立下以竹雕做為創作的目標。葉基祥發現,臺灣甚少人以竹子來進行藝術創作,而自己擁有瞭解竹子材質的優勢,若能藉此做競爭比較小的領域,就不用與人爭得頭破血流了。這是當初葉基祥單純的想法。於是,他認真地學習素描、書法、水彩,為自己的藝術之路紮根,並利用寒暑假到臺中拜師學習。在名師陳銘堂指導下,作品很快就在工藝界受到重視。

 


佛家把茶當作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葉基祥的〈禪定茶則〉係依孟宗竹根部的天然造型巧雕出如和尚的人形,其仰望天際,著寬大的僧袍,彷彿從遙望中悟出了道。此作品除觀賞之外,也可當茶則使用。(註:茶則係舀茶葉入壺的茶具名稱,亦可稱茶杓)

 


師法自然向來是藝術家奉行的圭臬,葉基祥也不例外,他的創作多從大自然與生活周遭而來。由於喜歡畫水墨又常爬山,他靈機一動,創作出了〈登高〉。在作品中,他以刀代筆,刻畫出仿如水墨畫中的皴法效果,山間小道、蒼翠林木與登山者,交織出山林之美與行者之樂。

 


為了掌握荷花的姿態,葉基祥還將自家的農田變成荷田,寄居在荷田的青蛙,便也順理成章地成了刀下主角。在〈自在〉中,青蛙仿如布袋和尚逍遙的姿態,斜倚著刺竹頭刻就的陀螺,一派悠閒,加上孟宗竹頭根鬚刨除後的天然肌理,簡約的線條,令人觀之心生愜意之感。

 


葉基祥每天都會到花田,觀看荷花在晨昏與四季的變化,這也是他何以能將荷花刻畫得栩栩如生的原因。〈花清葉香〉以孟宗竹雕出飄動中的荷葉、初綻放的荷和含苞的荷,將荷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幽雅特質展露無遺。這件作品和另一件表現相仿的〈清風溢露〉中,荷葉均呈現深淺不一的顏色,葉基祥表示,越靠近竹子表皮的密度較高,因此,擺放久後會呈現出顏色之層次感。

 


「春」有著臺語「剩餘」之音,意謂著吃穿永不匱乏。葉基祥以巨竹做成的〈春〉創作於農曆年前,他以白文方式刻畫出「春」字,呈現竹子原色,並張貼紅紙,展現年年春(臺語:年年剩餘,年年豐足之意)之涵義。此作除了觀賞,亦可置放於神龕上,當香桶使用。

 


臺灣具有蝴蝶蘭王國之美稱。〈絕代風華〉是葉基祥應臺南文化局之邀所作,他以竹子雕刻出生長在蛇木上的蘭花,堅硬的竹子表現出葉子的曲捲,筆直挺立的蘭莖上,一隻小蝸牛徐徐爬行,莖至花開處衍生出兩脈,呈現花朵盛開與含苞之姿。

 


人面竹,原生地是中國華南地區,幼稈呈灰綠色,而後轉成黃綠色,節粗短或稍膨大,歪斜畸形,呈不規則相連的龜甲狀。葉基祥利用人面竹的特有形貌,撿挑竹節相近者,巧雕而成〈人間〉。每根竹子高矮胖瘦不一,就像人世間的人類般,儘管樣貌不盡相同,卻都是獨特的個體。

 


葉基祥的工作室中堆滿了各式各樣的竹子,他不時望著,許多時候,總會看出某種形貌,引發創作靈感。〈步步高升〉就是這麼產生的。某一日,葉基祥看到一根竹節密度很緊的孟宗竹,想起農曆七月宜蘭的搶孤畫面,於是就將畫面轉化成一層層的樓梯,並在「樓梯」處安置三隻奮力往上爬的青蛙。為了讓作品裡的青蛙顯出立體感,他保留竹節的原色,餘者漆上黑色,青蛙與樓梯遂成為視覺的焦點。

 


竹雕是一項技術性相當高的傳統藝術,竹子的特性遠比木料難控制,創作者必須熟稔「刻鑿」、「留青」、「翻黃」等基本技法,操刀力道的收放更是成功的關鍵。「工」於技術之外亦包含表達,「藝」則需有美學的內在涵養,唯有兩者合而為一,方能創作出突破傳統造型的耀眼竹雕作品,在這方面,葉基祥可謂竹雕藝術界的翹楚。因為竹雕之難,國內竹雕藝術家並不多,一般人對竹雕藝術也較為陌生,為了推廣竹雕藝術,葉基祥將竹藝結合功能性,希望透過藝術生活化的方式,讓竹雕藝術走進人間。


資料來源:臺灣工藝季刊第31期
註:在您使用iCulture發布的藝文活動及文化設施資料時,提醒您,仍需留意訊息內容之真實性與正確性,因為iCulture是一個開放各界發布藝文資料的網站平臺,各項資料僅供參考。如對訊息內容有所疑慮時,請先透過本網站客服信箱向本部查證。

類似設施推薦

:::